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建党 100 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衔接,响应三下乡“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时代”主题号召,2021年7月27日——2021年8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陈锦富带领硕博研究生团队赴蚂蚁堆村,开展脱贫山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的实践调研。
图为实践队在蚂蚁堆村村委会前合影
蚂蚁堆村为华中科技大学定点帮扶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北部,蚂蚁堆乡的中部,为乡政府驻地,曾属于深度贫困村,于2018年通过验收,脱贫出列。
图为蚂蚁堆村区位图
通过一周的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访谈交流,实践队员被蚂蚁堆村历代中国共产党党员主动传承百年建党精神,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征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事迹深深感染。并进一步发现在党员群体中,三类党员发挥的独特作用,深切体会到党中央在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组织振兴的重要性。这里选取特征鲜明的党员典型,分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中党员先锋模范的三类作用,记录实践队员的感悟与思考。
一
乡村老党员:
“建党精神的传承作用”
建党百年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离不开每一位老党员毕生的辛勤耕耘。为了更好地学习、挖掘蚂蚁堆村的历史,了解村民的生活变化,实践团队重点采访了有5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他们是蚂蚁堆村的“活历史”与建党精神的传承者。
“感谢党组织一直记得我!”提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蚂蚁堆村老党员王郁安爷爷的言谈中饱含着荣耀、坚定与信任。实践队员围坐在一颗芒果树下,认真聆听王爷爷讲述他和蚂蚁堆村的故事。
图为实践队访谈王郁安老党员(右)
王郁安出生于1938年,今年83岁。他6岁搬到蚂蚁堆,13岁加入少先队,当时在生产队负责招呼大家起床劳动。17岁加入民兵,19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生产队担任会计,他的哥哥担任村干部。因响应政府建设高速公路的需要,王爷爷舍小家为大家,主动让出家里的大部分田地,又为不给政府添麻烦,支持儿子迅速寻找新的生计,养起了梅花鹿、孔雀、牲猪,实现了生计的成功转型,为村民树立了榜样。如今儿孙满堂,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据王爷爷的儿子介绍,他的年纪一年比一年长了,但身体很好,还保持劳动的习惯,坚持锄地、种苞谷。王爷爷还经常以自身经历为儿孙们讲党的革命故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红色的种子。
图为实践队访谈邦看组李爷爷(左中)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右)
如今,像王爷爷一样的蚂蚁堆村老党员有24人,团队共走访了其中7位。其中:邦看组老党员李爷爷告诉实践队员,通过牲猪、肉牛养殖已经实现了脱贫致富,领到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特别开心;街子组老党员鲁爷爷介绍了蚂蚁堆驿站历史和保留集市文化的想法;丫口田组老党员张爷爷介绍了村组茶园和果园的情况。谈吐间,老党员们精神矍铄,为蚂蚁堆村的发展由衷感到自豪。
图为实践队访谈丫口田组张爷爷(左二)和街子组鲁爷爷(右中)
过去,老党员们在蚂蚁堆的土地上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留下了那一代人的红色记忆。如今,他们全心全意地支持村两委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传承支柱作用。“有这些老党员‘坐镇’,相信我们村的工作一定会再上新台阶。”蚂蚁堆村党支部书记字红梅说。
一百年征程浩荡,五十载初心如磐。老党员们是乡村红色建党精神的传承者,让蚂蚁堆村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赓续中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二
驻村第一书记:
“敢为人先的引领作用”
在国家扶贫政策背景下,华中科技大学选派优秀干部到蚂蚁堆村担任第一书记。2019年7月,盛静波在学校的安排下,接棒已完成两年任期的宋建涛,到蚂蚁堆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来,他扎根基层,一马当先,致力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7月31日,实践队员硕士生郝子纯对盛静波展开采访。
图为实践队在蚂蚁堆村委会接待室采访
盛静波(左二)
“一颗自诩为教育工作者的扶贫螺丝钉”——在盛静波名为“蚂蚁堆老盛”的视频号上,他这样介绍自己。结合从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经验与专业理论,盛静波提出了“党建、产业、教育”三驾马车,作为宏观工作重点。
1 、提炼蚂蚁堆文化,凝聚乡村振兴的人心共识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盛静波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群众思想教育引导。“农村工作不会一蹴而就,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心里很清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乡村文化的塑造是必需的。
从过去的扶贫工作中,盛静波提炼出“团结一致,迎难而上,聚沙成塔”的蚂蚁堆文化。其中:“团结一致”是党的领导,所有的农村日常工作都围绕党的领导来做;“迎难而上”是工作态度,乡村发展工作阻力重重,需要大家遇到困难不退缩,有担当地去做;“聚沙成塔”是农村工作特点,指一点点地积累,滴水成河,终将实现振兴目标。
这句标语被立在了通往村委会的山坡上。后续作为蚂蚁堆村的文化内核被反复提到,给村民加深印象。盛静波笑称,着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是母校培养出来的技能,属于自己的老本行。
图为实践队在标语前合影
2 、敢想敢干,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
盛静波明白,发展产业是防止返贫,实现致富的根本之策。虽然,村里之前由华中科技大学帮扶建有一座茶叶加工厂,也有相应的茶叶合作社,但是毕竟普洱茶只是村里主要产业之一,面对广大农民群众分散发展的种养殖业,以及外部市场对农副产品多元化、高质量的需求,仅凭一个单品,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
于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盛静波,决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从进一步完善村集体经济自主经营格局着手。“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拓宽对接市场的渠道,打开村里农特产品对外销售窗口,他带领村干部构建“党组织+村属公司+电商”模式,2020年6月,成立了全乡首个村委会独资的“临沧驿亭好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立足全村、辐射全乡,助力村域企业发展,整合小微农户生产资源,为分散的小农个体提供产品变现和对接市场的村级渠道,提高村集体的“经济组织力”。2020年8月,盛静波带领村委会成立“驿亭好物”微商平台,并且同步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驿亭好物”商标,陆续推出了“驿亭百花蜂蜜”“临沧姬松茸”“驿亭老树茶”等村自有品牌产品。
图为“驿亭好物”微商城标识(左)和村委会形象(右)
如今,每当有产品上新,盛静波的角色就变成了带货主播,一个个产品对接生产包装物流,拍下视频宣传推销,利用自己的社交圈和校友圈,帮助村民销售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下来,“蚂蚁堆老盛”视频号内容总浏览量达60万,“驿亭好物”平台上线至今,累计实现助农销售15万余元,“驿亭好物”品牌产品也已陆续登陆中国银行消费扶贫“公益中国”平台APP,走向更广阔的全国市场。
考虑到公司将来拓展业务的可能,盛静波注册公司之初,就让经营范围涵盖了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休闲观光、旅游会展、餐饮住宿服务等等。“延长产业链,才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来自市场的考验。”盛静波认为要有为更长远的发展做准备。
访谈过程中,实践队员硕士生索世琦提出疑问:怎么才能在蚂蚁堆村做成一件对乡村发展有意义的事呢?盛静波回答道:“事情要带着思路去做,尽可能考虑完整,规避可能的风险,想好最坏的结果,不至于造成太大影响的话,就可以放手去干。”一个“干”字凝练了盛静波不遗余力推进产业发展的模样:真抓实干、紧张快干、创新巧干,敢于冲上前,勇于沉下去,为群众办实事,把乡村振兴路走稳、走实、走好。
3、创新教育帮扶,播种乡村未来希望
作为高校来的扶贫干部,盛静波始终不忘自己人民教师的身份,立志要把这个“鲜花盛开的村庄”打造成“教育之花绽放的村庄”,乡村振兴必先从娃娃教育抓起。盛静波募集价值13.7万余元爱心资金及物资,为蚂蚁堆中心完小学生购置600套“七彩盒子”绘画包、改造学校美术教室部分软硬件设施,有效改善蚂蚁堆学区美育教育条件。
“扶贫绝不是单向给予的一个过程,它凝聚着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一定是个双向受益的互动”。抱着这样的信念,盛静波带领村组班子,推动整合全村教育资源,努力搭建城乡交流的互动平台,拓展乡村孩子们的素质教育路径。策划开展“我在滇西有远亲”乡村体验教育活动;争取湖北卫视《童声朗朗》节目录制机会,让小轩母女俩第一次走出临沧,来到武汉登上湖北卫视的舞台;开展美育教育帮扶“七彩育苗计划”,用乡村儿童画笔描述家乡脱贫振兴之美,成功在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举办“临翔蚂蚁堆学区公益画作展”。
图为蚂蚁堆村儿童作品在驿亭新村的展示
2020年疫情期间,盛静波人在武汉,心却在蚂蚁堆,通过线上的方式开展工作。武汉疫情稍有缓解,即克服种种困难,于4月8日解封的第一天返回到工作岗位,并自我隔离半个月,舍小家为大家,他把蚂蚁堆村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两年的勤勉工作,收获了乡亲们的交口赞许。实践队员在与蚂蚁堆村干部群众的交流中,感受到他们对盛静波从初来乍到时的疑虑,到即将任期届满时的依依不舍。
三
乡村能人党员:
“脱贫带富的骨干带头作用”
陈锦富老师在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会上讲到,他在2020年7月赴临翔区委党校授课过程中,结识了当时的蚂蚁堆村支书郭正海,那时对他的事迹了解不多。今年3月底再赴临翔,深入蚂蚁堆村调研,有了与郭正海的近距离接触(其时他已卸任村支书)。陈老师告诉实践队员,蚂蚁堆村在老党员的精神传承和驻村第一书记的引领下,涌现了一批像郭正海一样的能人党员,他们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骨干带头作用。陈老师的介绍激发了实践队员一探究竟的强烈期待。
走访中,实践队员发现这批能人党员的威信高、影响力强,被村民称赞“顶得上、靠得住。”在蚂蚁堆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骨干带头作用。
郭正海,1989年毕业于蚂蚁堆中学后,通过自身不断努力,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蚂蚁堆乡家喻户晓的农民企业家。在一线积攒的汗水,让他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也深深受到党的熏陶。1998年经组织考察,郭正海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干起了土建工程,服务于蚂蚁堆乡的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农屋改造工程等。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乡党委和村民共同推选郭正海做蚂蚁堆村支书,做全村的致富领路人。郭正海不负众望,以舍我其谁的姿态把责任和任务扛在肩上,充分展现党员担当作为。他团结带领全村村组干部,牵头协调做好难点问题和重大项目的实施工作。组织“驿亭新村”中本村22户农户的选房搬迁工作;完成新村委会的建设和搬迁,打造为民办事服务的党群服务中心;组织新修街子组、明子组等产业路、便民路数十公里,使大队房养殖小区、姬松茸项目等得以顺利推进;带领村组干部组织全村茶农建立“正权茶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村集体经济、全村乃至全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较大贡献。
图为实践队访谈郭正海(左二)和姬松茸大棚、产业路(右)
为进一步扩宽增收,2020年11月,盛静波和村两委商议决定引进临沧禾源农业有限公司,种植姬松茸。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有短平快的特点,村民与企业签定食用菌种植订单采购协议,少出有保底,多出多赚钱。
村委带着企业实地考察,达成合作意愿后,村民却犯了难:这事儿真的靠谱吗?大树组组长杞扎发则认为这是难得的机会,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并带头签约,带动了村民纷纷支持这一项目。郭正海为推动该项目尽快落地,带领自己的工程队为姬松茸大棚的建设平整场地,修通产业路。首批11个姬松茸种植示范大棚在大队房搬迁点附近拔地而起,掩映在青山绿树间。
图为实践队在姬松茸种植示范大棚基地前与盛静波、杞扎发合影
调研中,实践队员发现村民为了给姬松茸定时施肥、喷水、收割,在大棚旁用木、石搭建了临时住所,条件简陋,日夜辛劳,杞扎发及家人却表现出满满的获得感。据盛静波介绍,2021年6月,第一批姬松茸大丰收,产量为片区内最高。现正在发第二批菌子,用于交付华中大工会采购。产业引进大获成功,进一步调动了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图为实践队参观杞扎发在大棚前搭建的临时住所
杞扎发用自己敢于担当、乐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带动和感染着村民,让他们也积极把握致富机会,自己亲手奋斗出幸福生活。
随后,杞扎发带实践队员去他的新家参观。三层洋楼位于政府资助的扶贫搬迁点,依山而建,窗外远方层峦叠翠,云雾缭绕,仿佛是在仙境,美不胜收。实践队员硕士生孟棋钰提出民宿改造的可能性,得到杞扎发的支持,后续规划设计将持续跟进。
图为实践队参观杞扎发的新家(左)和扶贫搬迁点风貌(右)
企业家、村组组长、个体经营户……一批能人党员成为乡村发展的带头人、建功立业的践行者。这样一支“带不走”的党员队伍,托举起乡村振兴的希望。
四
勇担使命:
谱写乡村振兴青春篇
蚂蚁堆村通过党建引领,多方合力,逐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这样的成就,靠的是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无数党员先锋扎根乡村,有如王郁安的乡村老党员作为“活历史”,一生坚定信仰跟党走,个人与乡村共成长;有如驻村第一书记盛静波作为“领头羊”,走出机关来到村庄,成为群众身边的年轻书记,引领全村发展振兴;有如郭正海、杞扎发等能人党员作为“主心骨”,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他们以不同身份发挥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鲜红的党旗始终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场上高高飘扬,时刻激励着实践队员,让红色成为青春底色,以过硬专业本领服务乡村。
图为实践队在龙洞组村史室合影(左)和在蚂蚁堆村村委会前合影(右)
就像华中科技大学是一所与共和国共成长的红色高校,当代青年也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盛静波希望实践队员传承好华中大“团结、低调、务实”的向上作风,续写好建规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辉煌。
实践队领队博士研究生李建兴表示,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了队员们主动传承建党精神的自觉性。在党旗引领下,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青春梦融入新时代的中国梦,投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开拓乡村振兴新局的火热实践中。本团队将长期持续服务于蚂蚁堆村乡村振兴工作,用高质量的规划引领高质量的发展,与蚂蚁堆村携手共绘乡村振兴美好蓝图,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勇担华中大使命、贡献青春力量。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29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