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没有人在意这条广告,它只是挂在《连线》杂志的网站上,一条普普通通的横幅广告而已。直到,广告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用户都不喜欢看广告,但不管是卖货的,拍视频的,卖手机的 ,甚至做美颜的,都在做广告。在线广告已经进化到了极为精密的地步,并塑造了你看到的每一条内容。
精密的在线广告系统是如何运作、发展的?互联网平台为什么离不开广告?
视频版
↓↓ 看完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级好看↑↑
图文版
互联网的本质,是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媒介。而广告的本质,就是商业信息。这不巧了吗?所以互联网,天生就适合做广告。
有多适合呢?看它挣钱有多快、多猛,就知道了。
视频开头说的这条广告出现在1994年,是互联网上的第一条横幅广告,点击一下,它会跳到由AT&T 设计的一个介绍博物馆的网站。挂三个月,售价三万美元。
注意一下,这时候的互联网广告只是把报纸、杂志上的广告搬上了网,所以是按展示时间收费的,叫做“CPT 广告”。
在互联网初期,大家都没见过这种新鲜玩意儿,以至于AT&T 这支广告的点击率高达 44%,而在今天, 广告的平均点击率只有 1% 左右。
就像“天花”一样,这种横幅广告在当时疯狂“传染”,也让诸多玩家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其中当然也包括大洋彼岸的中国公司。1998 年,新浪网正式成立,凭借着高速增长的广告业务,两年后就去纳斯达克敲钟了。
要知道,直接挂那儿就能收钱的 CPT 广告,只是最粗糙的广告模式。
很快,一种新的广告计费方式诞生了:CPM 广告。它真正展现出了互联网相对于传统媒体压倒性的技术优势。
CPM,是指广告每展示给 1000 个人的成本。假如柴司一条广告报价 1 万块,有 10 万播放量,那这个广告的 CPM 就是 100 块钱。
根据CPM 计费的广告,大多是“展示量合约广告”。也就是平台和广告主之间约定一个广告的展示单价和展示次数,然后把广告推到你面前。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突出一个“精准”,也就是把不同的广告推给合适的观众。
比如柴司转行卖狗粮,本来要花 1000 块钱在宠物网站买 1000 次观看,但其中真正养狗的用户只有 500 人,剩下的 500 人都是养猫的,根本没用。
而如果网站能做到精准推送,那我也愿意花 600 块去买 500 次精准展示;剩下的 500 次展示机会,平台还可以卖给猫粮广告主。最后算下来,网站赚到的钱变多了,而且单个客户的成本降下来了,能让更多小客户也投得起广告。
这种技术,叫做“受众定向”,是提升在线广告效果最核心的技术之一,也是对传统媒体的降维打击。如今平台给你“打标签”等方式,都是从这里演变过来的。
为了让广告更“精准”,平台还发展出了流量预测、点击率预测等一系列技术。时至今日,当你打开网页,广告服务器会收到需求,从数据库中找到合适的广告,再展示到你的屏幕上,整个过程通常能在 0.1 秒内完成。
相比于 CPT 广告,精准的 CPM 广告赚钱的速度更快了。不过,它也不是如今互联网上的主流广告形式了。
因为……谁会介意赚得更快一点呢?于是,更强大的“竞价交易模式”,出现了。它,才是如今互联网上最主流的广告模式。
你可能听说过,一些搜索引擎上出现的广告是“竞价广告”——但远不止如此,现在无论是、,还是微博、B站、公众号……你看到的所有这些广告,都采用了竞价交易模式。
“竞价广告”,是指广告主在后台报价,表明自己愿意为这个广告位花多少钱,价高者得。但是!它并不是你喊多少钱就付多少钱,因为这样反而赚得不够快。
还是举那个例子:假设柴司转行卖狗粮,跟喵司竞争一个广告位。
柴司的预算是 1 块钱,喵司的预算是 2 块钱。如果是喊多少钱就要付多少钱,那喵司很快能发现,它只要出 1.01 元,就能稳赢柴司,根本不必出价出价到 2 块钱。假如有一家新公司汪司加入竞争,也会发现,只要出到 1.02 元就行了。
所以如果像这样按照最小幅度加价试探,大家很快就能知道广告位的底价,平台很难利益最大化。
那怎么办呢?以 为代表的平台广泛采用了另一种巧妙模式:叫做 “广义第二高价”。它也是价高者得,但广告主只需要掏第二高的报价即可。
什么意思呢?比如还是这个广告位,愿意出价最高的是2 块钱的喵司,排名第二的是出价 1 块钱的柴司。那喵司赢得广告位后,只需要付 1 块钱。
表面上看来,平台好像亏了。但真正的奥秘是,由于喵司不管怎么调整出价,都只需要花 1 块钱,所以它就不会去调整报价了。
而此时新的广告主汪司要想参与竞争,那么无论它出价多少,都至少要花 2 块钱,才能获得这个广告位。
妙就妙在这里:
在“广义第二高价”的竞价机制下,大家难以试探出广告位的底价。由于最终按第二高价成交,所以参与竞拍的广告主都会大胆贴着自己的预算上限出价,平台由此从广告主身上压榨出了最大的油水。
在类似于这样巧妙的制度设计,和精密的技术支撑下,“竞价广告”来钱更快了。实现了传统媒体做梦都不敢想的赚钱速度。
在2013年,主要靠竞价广告赚钱的百度,随手掏出 19 亿美元收购了“91手机助手”。就在同年,全球媒体界的标杆,拥有 136 年的老牌新闻媒体《华盛顿邮报》经营困难,只得卖身给了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价格是……
2.5 亿美元。
这,就是互联网平台为什么热爱广告的原因:因为没有人不爱钱。
而在平台不断提升广告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问一个问题:钱,从哪里来呢?
很简单,当然是从广告主那里来。广告主越多,平台赚的越多。所以广告技术的进化,除了能把广告投的更精准,还一直在降低投广告的资金和技术门槛,努力吸引更多中小商家来投广告,把盘子做大。
在 CPT 时代,一个广告位动辄几千上万美元,只有巨头才能投得起。而如今 这么大的平台,竞价广告单次点击的成本平均也只有 1–2 美元,它们上线竞价广告的头几年,广告主数量每年一两百万的涨。
淘宝也一样,它们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叫“直通车”,就是专门给中小商家们售卖竞价广告的服务。靠着直通车带来的收入,2009 年,成立六年的淘宝网首次实现了收支平衡。
为了能跟中小商家们“交个朋友”,平台还做了很多贴心的服务:比如“程序化交易广告”。它可以让广告主更加自由地选择想要投放的用户群体,而且还可以针对每次投放独立出价;即使广告主自己并不知道应该花多少钱,系统也能根据当前的市场情况,自动给出投放价格、参与竞价,并根据点击率来优化投放策略。
在 1995 年,能投得起在线广告的,都是像 AT&T、微软这样的巨头公司。而现在,一家街边小店也能在外卖平台上买广告位。这也是广告能无孔不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这样,在不到三十年间,在线广告系统已经进化得极为细致。在这套高效的系统支撑下,如果一个平台不知道自己能有什么商业模式,那就做广告。如果找不到比广告更高效的商业模式,那就继续做广告。如果赚的还不够,那就……多加一些广告。
如果有人想教大家屏蔽广告,那后果……
要拒绝这套盈利模式绝不简单。像B站,一开始立了flag说不加贴片广告,结果弄得自己很被动,最后创作者的收益分成都减少了。为了留住创作者,又提出要把播放次数改为播放时长,希望增加广告主对广告效果的认可度。但这要重新教育整个广告行业,谁知道能不能成功呢?
不过,真有成功的。维基百科算是其中一个。它们不接广告,完全靠捐款活着,而且活得很好——好到连办公室的椅子都是 的。
最后,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我们非常需要广告,因为它是目前唯一能让我们养活自己的商业模式。但广告业如此之卷,链条上的每一环参与者,都已经被精准估价。所以我们要做更有商业前景的内容,更有传播量的选题,才能有更好的“卖相”。大部分同行都是这样,感不感兴趣都要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线广告不光填补了广告位,也塑造了互联网上你所看到的每一条内容,和每一位创作者。和正在免费看视频的你一样,我们享受着广告带来的利益,但也逃不脱广告织成的密网。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29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