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高管做副业好吗工资多少-接下来,金融从业者的日子会好过吗?

10月31日,姗姗来迟的会议,终于在金融从业者的万众瞩目和期待中,圆满落幕。

作为一名兼有金融从业者身份的文化社科界人士,本文就来讲讲金融从业者接下来的安身立命之事。

图片[1]-金融高管做副业好吗工资多少-接下来,金融从业者的日子会好过吗?-优创圈

金融从业者曾经很“甜”

曾几何时,“甜”才是贴在金融从业者身上的金色标签。

二十多年前的2002年,一线城市房价还不到6000元,小城市普通工薪阶层月薪不过2000-3000元。但那时,深圳银行里一个普通的支行公司业务团队,周五下了班一起驱车到东莞KTV潇洒一把,7、8个人一晚上就能花掉两三万元。

12年前的2011年,时任民生银行行长的洪琦就因为说了一句“银行利润那么高,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人人喊打,那千夫所指的架势比今天的李佳琦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9年前的2014年,时任建行行长吸取了洪琦的前车之鉴,改口说“银行也是弱势群体”,瞬间引发全场哄笑。

那些年,同业、非标、互联网金融、地产、城投、资管、配资、风投、打新……只要你在金融机构干过,或者身边有个做金融的亲戚朋友,就不可能没听过这些词中的至少一个。

2015年之前,随便一家金融机构的业务骨干或部门(团队)负责人,从机构里不领个一两百万年薪,在机构外一年下来不吃个几单回扣,那说出去都不好意思见人,连下属都不想跟着你混。

我认识的一家国有银行的一个东北地区省分行的同业部,全部门近20号人,那几年人人年薪过千万,与人们心目中“东北衰败”的印象形成强烈反差。部门老总是一个彪悍的“女强人”,连生病都不休息,因为她多眨一下眼的工夫,可能就千把元收入没了。就连给他们跑腿提裤子的信托公司老江湖,都早早实现了财富自由。

2016年之后,风向开始变了,时不时就会有一阵阴霾风吹过。“什么什么不许做了,某某机构被吊销了,哪个项目爆雷了,认识的谁谁被抓了……”这些“小道内幕”,总是金融从业者下班后酒局上最爱谈论的。

就如我上面提到的那家东北地区的银行女老总,和与她勾连的信托公司老江湖,都栽了。如今他们俩一个身陷囹圄,另一个潜逃加勒比正被“红通”追缉。

但好在,那会只要你不是搞P2P的,不是因为有腐败问题而被纪检部门盯上的,大概率日子还不会很惨,“高水准的大锅饭”尚能再吃几年。毕竟日子变差了的,只是一部分“胆大妄为者”。

情势真正开始下滑,是在2019年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寒意”到了,连股市的股民都赚不到钱了。

但紧接着2020年初疫情爆发,下跌的势头又被短暂踩了回刹车。当年国家铆足力气挽救经济下滑风险,金融业也因此跟着喝了口汤。如今回望,2020年的金融从业者看似是一招神掌下的“如来回血”,实则是跌入深渊前的“回光返照”。

自2021年起到现在,金融从业者那日子,就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奖金少发或者不发那是见者有份,调薪资降福利限费用减待遇更是家常便饭,以显性或隐性方式被裁员的兄弟伙一间屋里总会有那么几个。

关键是,剩下还在“奋斗”的“勇士”们,茫茫之中仍不知路在何方。

图片[2]-金融高管做副业好吗工资多少-接下来,金融从业者的日子会好过吗?-优创圈

金融从业者的范围很广,人数很多。从业年限是一个简单的分类观察方法:

从业20年以上的:不是中高层领导就是资深老油条,早就把钱赚够了,还没离退的薪资基数也高,孩子长大了,自己花的也不多,总体上看得比较开;

从业10-20年的:单位里是中坚、家庭里是支柱,之前赚到过一些钱所以还有点积蓄,但人生路漫漫,孩子还没长大,用钱的地方多,虽短期尚无经济压力,但心理负担可不轻,“宁愿被降薪也害怕被失业”(当然,对外吹牛时,这句话一般会反过来说:“降薪算什么,大不了换工作呗”);

从业5-10年的:运气好的可能抓到了金融行业“甜”时代的尾巴,运气不好的可能只在只言片语间听说过前辈们也曾拿钱到手软的故事,对“买房”这事看得淡,至于工作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像“海漄”那样写写小作文搞个副业也挺好;

从业5年以下的:金融机构“收入高”?你跟我开玩笑的吧!“赚钱买房”?还不如“币圈”加杠杆来得更靠谱!

图片[3]-金融高管做副业好吗工资多少-接下来,金融从业者的日子会好过吗?-优创圈

金融从业者后来为什么变“苦”

金融从业者为什么这几年变“苦”了?

每每谈到这个话题,人们都会从宏观经济环境恶化、金融行业监管趋严、金融机构待遇过高、金融让利实体经济这些原因去解释。

这些说法当然没有全错。但是,“宏观经济环境恶化”是影响所有行业、而不仅仅是金融业,“金融行业监管趋严”只能解释预期内波动和结构性变化、而不能解释超预期波动和趋势性重构,“金融机构待遇过高”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或心理的暗示,“金融让利实体经济”的说法又显得过于虚无缥缈、牵强附会。

那么所谓变“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人在试图解释一些宏大的社会现象时,会习惯性地使用“经济基础决定论”思维。我不反对这种思维方法,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下一句,紧接的就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金融从业者的日子苦不苦、收入高不高,不仅是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也不仅是行业监管严不严、业务好不好做所造成,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力同样很重要。在某些时候,来自上层建筑的力量甚至可能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只有明白上层建筑所施加的反作用力的巨大势能,你才能读懂这次会议的精神内涵。

第一,作为金融从业者,你明白自己过去挣到的是什么钱吗?

如果还认为过去挣到钱的原因,是自己能力强、肯吃苦、学历优、情商高,或者是所处的机构平台大、品牌优、产品多、机制活,那你就too young too 了。这些都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更不是决定性条件。古今中外,决定一家企业能否赚到钱的最主要因素,从来都是β,而不是α。

你所在的金融机构过去能赚到钱,一方面离不开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离不开金融服务供不应求的处境;但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国家给予的“牌照”。

金融牌照在我国是稀缺资源,是监管部门一张张批给的,无牌从事金融就是违法行为。那这张牌照凭什么是发给你而不是发给其他人?如果这张牌照没了,对你所在的机构而言就是灭顶之灾,但对整个金融市场却丝毫不起波澜,监管部门有何理由要那么顾及你这一家机构的感受呢?因此,你还觉得命运的开关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吗?

你个人和身边的同事过去能赚到钱,一方面离不开机构业绩好、账面现金多;但另一方面更离不开金融行业“需要”高薪资的历史背景。

因为那时,我们太落后了。我们需要尽快和西方国家接轨,需要利用庞大的外资注入,需要引进欧美港台的经验人才,需要尽快补上市场经济这一课,而且容不得银行业再出风险(那时不良率太高了)——这每一条都很重要。股本、机制、规则、科技、包括人才薪资,样样都得和人家看齐,生怕哪里学走样了。

相比之下,让金融从业者“先富起来”的成本并不高。即使可能为此承担一些“贫富不均、被资本家压榨”的骂名,也不是什么大事。

但是到了今天,已经不存在这样的必要。相反,如果因为金融从业者的收入高得畸形,而引致其他行业其他群体的不满,反倒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

图片[4]-金融高管做副业好吗工资多少-接下来,金融从业者的日子会好过吗?-优创圈

第二,作为金融从业者,你知道自己过去成绩干得怎么样吗?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所在机构的“骄人”财务业绩数据、或领先同行的排名和市场占有率,而感到高人一等;又或者是为自己比别人多拿了那一丁点儿奖金福利,而感到沾沾自喜,便因此觉得“成绩值得肯定,未来再接再厉”的话,我建议你再把会议精神好好学习几遍:

“要清醒看到,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经济金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金融系统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下决心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这几句话,是放在总结过去几年成绩和不足的段落里的。成绩值得肯定,因为我们重新理清了道路、集中了领导、明确了主题,可以打个60分。但是深刻反思问题才是关键,“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这哪一条都不可谓不严重。

“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如果你能清醒认识到问题并及时改正,知道自己过去做得并不好,尚且“孺子可教”。如果你至今仍无法正确认识和直面问题,甚至“明知故犯”,那就等于把前面60分的“成绩”也自我断送了。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要提高思想站位、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并且要“下决心”、要“从根本上解决”,要彻彻底底地摒弃自己陈旧思想中的窠臼糟粕。

图片[5]-金融高管做副业好吗工资多少-接下来,金融从业者的日子会好过吗?-优创圈

第三,作为金融从业者,你懂得自己的职责使命是什么吗?

如果你觉得,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者的职责使命,只是谋取利润、做优业绩、获得合理报酬、回报投资者股东,那我只能说你在象牙塔中呆的时间太久了。

就连刚上大一的经济学本科生都知道,入门经济学的两部基础教材,一边是《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另一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果连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都没弄清楚,还何谈做好工作呢?

金融从业者的职责使命,会议上已经说得非常明确了:“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重要支撑”,“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

这些都毫无疑义地表明:把牢政治性和人民性,确保纯洁性和战斗力,该管的要管住,该防的要防紧,服务实体经济,贡献强国建设,弘扬传统文化,“以我为主”——这些才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者真正的职责使命。

反之,如果还天真地只把赚取利润、做优业绩、回报股东当成是全部职责使命,那就绝不仅仅是片面化、庸俗化的问题了。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不是封闭的俱乐部,金融从业者也不是与世隔绝的小圈子。如果将来依然搞不清楚自己的职责使命,那金融从业者所谓的高额利益回报,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图片[6]-金融高管做副业好吗工资多少-接下来,金融从业者的日子会好过吗?-优创圈

第四,作为金融从业者,你是否模糊了激励和腐败的边界呢?

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机构或领导给你发的薪资、奖金、福利,就一定是自己的应得收入了。它也许“合法”,但不一定“合理”,更不一定“合情”。所谓的奖金,有时未尝不是一种集体性的“腐败”。

前面已经提到“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难道这屡禁不止的“乱象”和“腐败”,就跟还在金融机构从业的你一点关系都没有?

别忘了会议还提到的四个字:“以义取利”。

对社会而言,银行家的价值贡献度和不可或缺性,不但不及科学家,甚至还不及实体企业家。科研工作者、制造业工人都没有“暴富”,金融从业者又何德何能赚取到超额回报呢?

关于这一点,可能众说纷纭、见仁见智,那我就引述一些权威的表述吧:

“坚决摒弃“例外论”“特殊性”“优越性”“无关论”“业务需要论”等错误论调,破除“金融精英论”“唯金钱论”“西方看齐论”等错误思想,整治过分追求生活“精致化”、品味“高端化”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纠治行业“潜规则”和不正之风,铲除“破窗”效应、“法不责众”心理和“比烂”心态”;

“强化大数据思维、整体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思维,通过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发现问题线索,还原事实真相,揭开披着“市场化”“专业化”操作外衣的伪装和掩饰。勇于创新突破,积极探索适用具有行业特点的“非常用”罪名”。

到了这里,你还觉得自己的激励是应得的吗?

如果,连成绩大还是问题大这一点都没有搞清楚,连孰是“天经地义”的职责使命都没有弄明白,你又怎么能“心安理得”地获取这笔“激励”呢?

这笔“激励”与“腐败”的边界,是不是存在被“模糊”的嫌疑呢?

图片[7]-金融高管做副业好吗工资多少-接下来,金融从业者的日子会好过吗?-优创圈

未来从事金融,将命途多舛还是曙光乍现

大环境,不是我们身处其中的个体,能够去议论和左右的。然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绝不仅仅被动依赖于你所供职的机构或平台。

未来从事金融业,收入会更多还是会更少,日子会更好过还是会更难过,道路会命途多舛还是可能曙光乍现,光凭“等靠要”“看天吃饭”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把握好自己的选择和节奏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你想延续往日的“暴利”雄风,或者续写前辈们 “财富自由”的故事,那我劝你尽快认清形势、趁早打消念头。

如果你想继续稳扎稳打,在金融机构里谋求“一官半职”,“升官发财”,那就要把精神、使命吃懂吃透,学会艺术性地结合到工作中,尤其要避免“象牙塔”般的选择性理解和“商用主义”的庸俗式解读。

如果你没有太大理想抱负,只求有个能安身立命之所,那未来金融业的薪资待遇大概率还是会处在全社会中上游水平的。当然前提是你不被裁员或被有意边缘化。

如果你不甘于寂寞或被埋没,总觉得自己有过人的商业头脑、惊人的财富创造力,那就要赶紧想想自己应该如何选择职业发展道路。

只有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方能识时务者为俊杰。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29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