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丹喵!最近在密集读一些商业理念的书和创业者故事,同时进行了一场45天的内观马拉松。在集中修炼自己的这段时间,诞生出一些对「创业」以及「旷野游戏」的思考,随手记录一些分享给大家。
#01
人生这个游戏本质上有两种玩法。
第一个玩法是遵循着一套别人制定好的体系,在这个游戏规则的统治下力争上游。也就是学生阶段和普通打工人的阶段。
第二玩法是「脱离体系」的玩法,也就是所谓的“自己单干“。具体又可以分为——
(1)一人公司类的自由职业者,靠卖时间/卖作品来赚钱。
(2)创业阶段,靠搭建一个自动运转的商业体系来赚钱,自己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游戏的创造者。
什么样的人会去玩第二个游戏呢?
有些人是天赋异禀,从来就没有被一个体系同化过,早早就意识到自己想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遵守者,比如说马斯克和乔布斯。
有些人是把第一个游戏玩通关了,发现玩人家的游戏即是打赢了boss也没什么意思,就想追求新世界里的冒险和刺激。
有些人是第一个游戏玩到一半不想玩了,想看看第二个游戏会不会更好玩。
有些人是觉得第一个游戏太难玩不下去了,觉得可能第二个游戏更简单些。
有些人是被第一个游戏反复拒绝,拿不到通行证,不得不开启第二个游戏。
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进入第二个游戏,玩家面临的难点是一致的——定位问题。
#02
啥是定位问题呢?在第一个游戏里,因为有“体系“的存在,可以很好评估自己的个人进展。考试有分数,上班有工资,打工人有职级。每个阶段要完成什么目标才能跃迁到下一个层级,“体系“会给你准备的很清楚。
我们管第一个游戏叫轨道游戏,第二个游戏叫旷野游戏。
在旷野游戏里,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东南西北都是方向,而且没有标志物。你可以随便走,但不知道自己走到哪了,走的方向对不对。
举个例子,Bezos做亚马逊的时候,1997年上市,但一直到2002年1月季度财报才首次获利500万美元。这中间经历过跟Ebay竞争失败,Bezos被董事会架空,疯狂扩张时期的混乱,互联网泡沫破碎期股价下跌被华尔街的人发报告疯狂diss,直到2001年确定了「平台化」而不是只卖书籍和DVD的商业策略,以及 prime的出现,才终于找到了稳定的盈利模式。
(亚马逊1995年上线的网站)
在1997年到2002这五年,Bezos该如何定位自己呢?公司上市了,但找不到稳定的盈利模式,疯狂扩张屡屡受挫,外界一片唱衰,拿轨道游戏里的任何一个评价体系来看,都是妥妥的「失败」。
但旷野游戏的好玩之处就在于,「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在轨道游戏里,考试59分就是59分,同样的答案再来多少次也是59分。但旷野游戏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成功“取决于在时间空间繁复魔法的统治下,所有行星排成一线的那个神奇魔法。这是乔布斯所说的回头看, the dots,所有的点连成线。
比如说亚马逊之所以能找到平台化模式,正是因为在疯狂扩张期采购了很多玩具卖不出去,于是跟Toys R US达成合作,开启了平台化的大门,这个模式后来吸引了好几家其他供货商加入,让亚马逊在危难之中有了一个定海神针。
在旷野游戏上,你没办法定义什么是「失败」,因为一切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可能。甚至正是因为曾经的「失败」,才具有了最终扭亏为盈的基础材料。
同样的,「成功」也很难定义,就拿自由职业和小型副业来举例,做出来一个产品,有人买单就叫成功吗?能凭自己的技能接到单子就叫成功吗?变现XX位数就叫成功吗?融到第一笔钱就叫成功吗?
有太多短期盈利的商业模式没办法持续。创业者必须不停的问自己,这个产品的模式能否被复制?能否顶住竞争持续盈利?我所面对客群的需求是否会有变化?十年后这个公司会在哪里?
自由职业也是一样。靠卖自己时间赚钱的话,必须不断地问自己,我所做的事情真的是我热爱的吗?我真的愿意花这些时间来服务我的客户吗?我的单位时间产生的收益能否足够满足我的生活需求?这件事情我可以做一辈子吗?我是否需要发展其他的技能?
轨道游戏玩的是确定性。一个萝卜一个坑。找到你想去的坑,把自己变成那种萝卜,总有一个你可以稳稳栽下去的地方。
旷野游戏玩的是不确定性。你要时刻停下来,拿着指南针和地图寻找方向。好在整个地图都随你探索,只要你能在路上找到装备,游戏可以无限进行下去。
#03
如何解决旷野游戏的定位问题?
一句话,问自己。
轨道游戏是向外求的,根据外部标准来改造自己。
旷野游戏是向内求的,找到自己内心的渴望、需要和创造力,再去这片有无限可能的旷野上创造。
对于旷野游戏玩家,举个栗子,一个最简单的向内求的问题——钱对你来说是唯一的意义吗?
讲个故事。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 You Want,十年的创业经验在一小时内读完。作者Derek ,一个玩音乐的,97年互联网浪潮的时候机缘巧合自学写代码,做了一个线上卖CD的网站,CD Baby,2008年以2200万美元卖掉公司,然后全捐出去了。整个创业过程跟玩儿一样,主打一个轻松、利他、有趣,大概是真.无限游戏玩家了。
( You Want: 前硅谷时代的创业神话)
Derek说创业这件事,不是为了钱,永远都不是只为了钱。而是为了创造,为自己和他人实现梦想,一个乌托邦一样的地方。因为别人看不到,这个创造只能自己亲自完成。创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开心。仅此而已。钱当然会对开心有帮助,但钱是手段,不是目的。有时增长太快,钱来得太多也不开心。对有的人来说,一百万和8个雇员的生意,比一千万和80个雇员的生意更快乐,关键是看你自己想要什么。
It’s about what you want to be, not what you want to have. 最重要的是你想成为谁,而不是你想拥有什么。拥有只是成为的手段而已。你报名跑马拉松是为了那个过程,所以不会打出租车直达终点。
所以他认为,CEO的一切决策要以自己是否真正快乐为出发点。做掌舵人会感觉到有大大小小的外面的机会、需求、建议,要如何运营公司,完全看自己的「心」,没有任何的「应该」,永远会有人告诉你你是错的,但他们都不重要。不要为了所谓的扩张、机遇、升级而委屈自己。确保自己作为CEO每天90%的事情都是自己最开心最擅长的,人对了事情才能对(或者对不对也不重要)。
Derek的很多决策都极其随意。比如说招人都是让自家员工问问有没有朋友来上班,不用面试直接上,不合适再开掉(但居然基本都很合适,也用这个方法找到了二把手和三把手)。但涉及到具体跟顾客对接的,他又会事无巨细,连给顾客发的标准化邮件怎么能逗人一笑都要自己冥思苦想亲自写代码。他们的邮件也的确写的太幽默了,很多顾客因此成为了终身粉。
能感觉到他创业有一个很纯粹的底层发心:创造出一些「利他」的,真正满足他人需求,对他人有价值的事情,通过不断迭代把服务做得更好。这也是让他真正快乐的过程。因此大大小小的决策都会围绕着这个发心展开。
后来公司越来越大,85个员工开始联合起来搞一些小动作,他觉得做管理实在太烦了,就自己躲到伦敦去把公司所有的代码都升级了一遍。然后顺其自然就到了卖公司的时机了。2200万美元被他放到一个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慈善信托里,余生每年发给他5%做生活费。他没有任何财产,没有房子没有车,连电视也没有一台,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拥有得越少越开心」,可以有想去哪住就去哪住的自由。
Just pay close to what you and what you. Pay close to when you’re being the real you and when you’re to an jury.
做真正的自己,为真实的自己做公司,不要去取悦那个看不见的陪审团。
(Derek 本人,看起来就觉得轻盈自在)
#04
这本书,以及Derek整个人的创业观,给我震撼很大。我最大的感悟是,关注在「过程」而非「结果」上,能让旷野游戏玩的更舒心,更顺利。
甚至,更有意思的是,不去想结果,反而能让「结果」更加皆大欢喜。
对于旷野游戏玩家来说,如果「赚钱」和「变现」是唯一的衡量标准,那这游戏很容易玩的相当痛苦。
钱是什么?是结果。追求结果的话,玩确定性的游戏,也就是轨道游戏是最容易的,每个层级的职业能力都对标的清楚明白,知道自己升级到哪里了。
在旷野游戏上,玩家很可能像Jeff Bezos一样,公司上市四五年都赚不到钱,还被外界疯狂质疑。但这并不代表他的游戏进展是倒退的,只是所有人都无法衡量而已。
还记得7月份给大家介绍的「新奇性搜索」吗(见《》?有时通往彼岸的道路,可能是一块所有人都想不到的踏脚石。
(来自程浩老师的《精益商业思维》,这本书也对我相当有启发)
(图源)
如果旷野游戏玩家注定是在「曲折中前进」的,那在黑暗之中守住前进的动力,关键就在于聚焦过程,别太在乎一时一刻的结果。
聚焦过程,意味着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把「人」与「事情」分开。相比于「事情」的进展,「人」的状态是更重要的。
可以像Derek所说,永远以「快乐」为做事的第一要义。也可以根据旷野中的游戏处境灵活调整,在不同场景下,为自己找到不同的积极内心驱动力。
比如说,如果事情不顺利,那可以问自己,我能否把这次失败当成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当我失去了一些资源的时候,是否意味着我更加自由了?如果这次失败反映出我的哪些不足之处,我能否可以带着学习和成长的热情,去完善我的个人能力?
如果事情顺利,依然要聚焦在自己的感受上——事情的节奏跟我的内心一致吗?我有没有为了事情的发展而压抑自己的喜好?我做的是自己最舒服、最擅长、最快乐的事情吗?这的的确确是我想要创造的方向吗?
研究一下创始人们在面对巨大挫折时是如何绝地重生的,「回归内心」是一个很显著的规律。
最典型的就是乔布斯1985年被他自己创立的苹果公司开除的故事,那是他生命中毁灭性的一次打击——当时,除了不得不离开苹果,他还跟亦师亦友,有了很深情感羁绊的当时的苹果CEO斯卡利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这次断裂让他重演了“小时后被拒绝的深切感受。”(《乔布斯传》(2014修订版,第17章))
但多年后,在斯坦福的毕业演讲上,乔布斯谈到这段经历,却认为这是他生命里最棒的一件事情。即使他成为了人人皆知的失败者,有一件事从未改变——他依然热爱着自己所爱的一切。
坚守内心的热爱让他获得了重新开始的力量,他在接下来的五年创建了NexT和皮克斯公司,在新的领域轻装上阵,进入了一生中最有创造力的时期。最后NexT被苹果收购,乔布斯又重新回到苹果,并开发出了iPod、等一系列伟大的产品。
回到旷野上如何定位的问题——你要聚焦在旷野探险过程中,内心升起的热爱。如乔布斯所说,“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它们可能已经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05
换句话说,一个人需要带着充沛的内心力量走入旷野,才能在这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冒险游戏里,最大化的活出自己,找到人生的使命和意义。
有些人是带着逃避走向旷野的。厌恶了轨道游戏的单一评判体系,幻想着自由的旷野一定充满生机,能当自己找到活力。
有些人是带着贪婪走向旷野的。认为轨道游戏无法凸显自己的才华,只有原始而伟大的旷野游戏,能让自己找到一展身手的魔力。
带着逃避和贪婪,认为「旷野」一定比「轨道」更美好的动机,往往会发现「旷野」上风雨飘摇,一片混沌,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但所谓「充沛的内心力量」,是平衡、创造、热爱等一系列感受的有机结合体。这份力量聚焦在冒险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宝藏。热爱你所做的事情,你即将从事的创造,而非这件事能带来的财富与名利。
从「内心力量」出发,带着热爱与创造进入旷野,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不确定性,都有穿越迷雾的能力。玩家知道他们来到旷野上,不是为了收获某种结果,而是他们明白自己心之所向,坚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一定要体验这个「过程」。
如何获得这种充沛的内心力量?
10月份我做了一场线上的「人生设计工作坊」,有将近100个人参加,创造了爱予星球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活动。大家对这场活动的广泛响应也让我意识到,“找到内心力量“,由内而外焕发出对人生本身的笃定感,是我们这个时代集体的精神需求。
什么叫人生设计呢?
我在工作坊里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很简单的思维框架——本质上就是我是谁、我要去哪和我要怎么去的问题。
(工作坊内容)
「我是谁」是一个向内求的答案,本质上是要回答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天赋热爱的问题。我发自内心的相信什么?对我来说这世上什么是最重要的?我对什么能产生纯粹的热爱?有哪些事情是我生来就擅长的?
「我要去哪」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答案,它回答的是职业道路、地域文化、亲密关系、专业选择等具体的人生大方向的问题。从「我是谁」出发,将内心的直觉和热爱跟世俗生活中的一条道路结合在一起,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我要怎么去」是一个纯粹外求的答案,它考验的是我们的学习力、执行力、大脑的专注力和长期坚持的能力。为了获得我们想要的目标,需要学会自我管理,能长期练习和学习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技能,最终用这些技能和工具踏踏实实走向自己的理想。
「我是谁」只能问自己,「我要去哪」要在综合评判、体验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我要怎么去」则要向外看,找到最优秀、最顶尖的人学习方式方法,然后长期坚持。
西方国家从本科到研究生申请,除了标准化考试都会让你写个人陈述,本质上就是鼓励每个人从年轻时就开始思考「我是谁」的问题。这是一种向内求的教育方式。对「我是谁」的思考,应该占据一个人生命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件事情想清楚之前,「我要去哪」和「我要怎么去」并不是那么重要。
(工作坊内容)
但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习惯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去」。务实派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对知识、技能、方法论有一种照单全收的焦虑感,只看重能力培养,而不是对内心驱动力的启发。这就导致要么能力培养缺乏热情,只能因为恐惧和压迫而痛苦成长,要么是在能力走到顶尖后,无法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时代和行业稍有动荡就会迷失内心的方向。
#06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也找到了我心中的「热爱」指引我要去的方向——
设计出更多短平快又足够深刻的思考框架,和简单易实操的练习体系,融合在一个两个小时的工作坊里,让参与者可以「低成本」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多一些启发和灵感。
每节工作坊都会有标准的三个环节:
(1)简洁深刻的思考框架:尽量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用演绎法而不是归纳法的方式,提供一些直击人生本质的底层逻辑思考
(2)有趣多样的实操练习:用“游戏”和“想象”的方式,将底层逻辑变成开脑洞的人生探索练习,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实验来探索人生议题
(3)安全接纳的对话环境:利用爱予星球的场域环境,在一个接纳、安全、敞开的环境里进行小组讨论,为每个参与者提供“being”层面的「看见」,以及基于开放真诚的好奇心提问,增加对自己底层心智和内在驱动力的了解
我希望从参与者的角度而言,这短短两个小时会是一个多维打包的丰富体验——
能收获一个深刻的思考框架、能有一个自己练习和探索的空间、能和一位伙伴进行平等又深入的交流,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互相看见与启发的力量。
下一场工作坊定在11.8日(周三)晚20:00-22:00,主题是「生命之轮工作坊」。我会跟你分享一个基于“金钱、自我价值感、体验与爱”四个核心要素的思考框架,让你从了精神与物质、内在与外在的不同维度,去体验内心的力量。你会有机会在这里思考:
– 对我来说,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
– 我想获得怎样的生命体验?什么是我的内心真正渴望的?
– 金钱对于我的生命体验到底有多重要?是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吗?
– 在我当下的人生阶段,最能够激发我生命力的「锚点」体验是什么?
– 有什么是我曾经以为一定要得到,但其实不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
像以前一样,工作坊的对外价格¥169,爱予星球社群成员免费。当然也欢迎你直接以¥2499的年费加入爱予星球,我们每周都有专注于深度连接、自我探索和故事分享的有趣活动,还可以在这片充满了友善与温暖的大陆上,收获一群和你一起成长的小伙伴。
下方海报直接扫码报名就可以啦!期待和你一起探索「生命之轮」~
▽
工作坊时间:
➸2023年11月8日(周三),北京时间晚上20:00-22:00
带领人:丹喵
具体费用:
➸爱予星球社群内部成员免费,关注社群信息提前接龙报名
➸爱予星球外成员超级特惠价格:169元(报名后记得扫码入群获得会议号哦~)
活动流程:
➸上半场:可闭屏闭麦参加,在舒适安全的场域里探索自身
30分钟:基于“金钱、自我价值感、体验和爱”的四要素思考框架,共同构成「生命之轮」
30分钟:根据引导进行自我练习,梳理自己的「生命之轮」,用想象和游戏的方式探索内在议题
➸下半场:一对一深度对话,自由参加,和同频的小伙伴连接,彼此看见
10分钟:讨论规则介绍和提问指南
40分钟:一对一深度对话,轮流倾听和提问
10分钟:回到集体场域,分享对话体验
其他须知:
1.参与工作坊成员默认接受爱予星球「尊重包容不评判」的文化环境,对每一个发言的伙伴给予最多的善意和你的爱之注视。
2.本产品为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费,可延期到下一场 100活动。
3.下半场深度对话自愿参与,留在会议室里则默认接受随机一对一分组安排。
报名方式: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29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