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怎么赚钱-47年!海宁这个农民为繁荣蚕桑文化坚守一辈子

在海宁这样的江南地区,养蚕是件稀松平常的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养蚕,养蚕也是农户的一项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可养蚕辛苦,这些年来,农村养蚕的人家越来越少。

周王庙镇云龙村,以蚕桑闻名全国,这个小村庄曾靠着种桑养蚕,实现了村强民富。如今,这个村通过发掘蚕桑文化,靠着“一张蚕”,又织出一条致富新路。

图片[1]-养蚕怎么赚钱-47年!海宁这个农民为繁荣蚕桑文化坚守一辈子-优创圈

云龙蚕桑业的发展,离不开云龙人的坚守。71岁的蚕民陆建祥就是其中一员,他在村子里过着最普通的生活,守着最初的梦想。

盼蚕快“上山” 辛苦也值得

陆建祥家住周王庙镇云龙村13组,是村里地地道道的蚕农,不养蚕的时节,他会下地干农活,到了养蚕的季节,他几乎就一门心思扑在了养蚕这件事上。

“蚕宝宝快上山了!”陆建祥的话语中透着些欣喜。这段时间,蚕宝宝为了“上山”储存能量,是最能吃的时候,也是养蚕人最辛苦的时候。为了喂饱蚕,陆建祥需要不停地去采桑叶。“还好,今年夏天不算太热。”这样的辛苦在这位老蚕农眼里不算什么,他告诉记者,采桑叶还会遇到毛虫,一旦被蛰,身上要起一片红肿,奇痒难忍。

“就算被蚊虫咬了,还不能擦花露水。”他接着说了一个养蚕人都知道的常识,“蚕宝宝对气味很敏感,所以到了夏天,不能点蚊香。”这也是养蚕的辛苦之处。

图片[2]-养蚕怎么赚钱-47年!海宁这个农民为繁荣蚕桑文化坚守一辈子-优创圈

作为一位资深蚕农,陆建祥也曾“掉过坑”。几年前的夏天,陆建祥的孙女看着爷爷每天在烈日下劳作,担心他被晒伤,便给他买了一支防晒霜。当陆建祥去蚕房喂蚕时发现,很多蚕宝宝都趴在桑叶上一动也不动。这可把陆建祥急坏了,想着蚕是不是生病了,便叫来妻子,两人一起琢磨了许久,想到可能是防晒霜的气味影响了蚕宝宝的正常活动。当陆建祥走出蚕房一段时间后,蚕宝宝果然恢复了,又不停地吃了起来。

47年前一场雨 让他体会到养蚕的苦与乐

算算时间,陆建祥养蚕已有47年了。1972年,他开始接触种桑养蚕。养蚕,就像是云龙人的一种使命,当时村里农户们大部分的经济来源,都来自养蚕。养的实在太多了,屋子里放不下,就放在地上。这也导致了村里的桑叶供不应求,当时农户们还包车去海盐或者包船去萧山采购桑叶。

一开始,年轻的陆建祥并不喜欢蚕,甚至对养蚕有些排斥,觉得养蚕是姑娘们做的事。有一年的夏天,傍晚下起了雷雨,而晚上喂蚕的桑叶还未采,陆建祥和其他的养蚕人打着伞连夜采桑叶。桑叶采好了,人也全都湿透了。湿的桑叶不能直接喂蚕宝宝,他们就用干抹布一张张擦干。慢慢地,他发现养蚕需要体力、耐力和脑力,要耐得住辛苦,使得出力气,还要有技术,不知不觉竟爱上了养蚕。

图片[3]-养蚕怎么赚钱-47年!海宁这个农民为繁荣蚕桑文化坚守一辈子-优创圈

后来,陆建祥结婚了,他的妻子李妙仁发现,丈夫对养蚕实在投入,“经常是不在回家吃饭的路上,就在蚕宝宝边上。”

一辈子就做好养蚕这件事

李妙仁把陆建祥养蚕的收入,一笔笔记在了账本上:今年四五月份养春蚕,蚕茧卖了约1800元。

在陆建祥子女眼中,养蚕不赚钱,为此他们没少给他做“思想工作”。但是,陆建祥总会反驳,“做了一辈子蚕农,靠养蚕把你们养大,怎么能说不做就不做了呢。”

现在,陆建祥家造了新房,把原来的房间腾出来做蚕房。蚕房虽然有些破旧,但被陆建祥夫妇打理得井井有条。蚕房关着门,开着白炽灯,保持室温在20-30℃,且不被阳光直晒,这位老蚕农悉心照顾着这些蚕宝宝。

图片[4]-养蚕怎么赚钱-47年!海宁这个农民为繁荣蚕桑文化坚守一辈子-优创圈

这些年,陆建祥还不断改进养蚕方法。养春蚕时,有时候天气冷,按照传统,很多农户们都烧炭火加温。陆建祥尝试发现,用电炉取代炭火,不仅能够达到保温的作用,还能降低蚕的死亡率。

一片桑叶,一根蚕丝,传承了千年丝绸文化,带给云龙人辛苦劳作过后的喜悦。陆建祥说,他要一直养蚕,直到养不动为止,“人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29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