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基金怎么赚钱-108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商业只是手段,公益才是目标

第一,本科阶段必须是在211、985等重点大学毕业;

第二,硕士教育必须是在欧美50强或100强大学毕业,因为我们觉得接受过精英教育的人,他们的眼界一定是非常开阔的,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示范;

第三,他们从事的行业也要有代表性,比如金融行业、投资行业,或者在政府部门工作。因为他们代表着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一个发展方向。

当这些精英人士来到中学讲课,告诉学生面对未来该怎么做、应该建立一种怎样的认知时,肯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打造教育公益生态

2017年1月,108度公益基金会承办河北兴隆县“卓越教师”成长特训营

《公益时报》:基金会提出,通过在教育体系内建立“学生—老师—家长—教育公益组织”的联动机制,打造点线面结合的教育公益生态。您理解的教育公益生态是什么?

叶峰:在教育链条里,其实有三个核心角色:学生、老师和家长,学生的成长受他们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只要把这三个环节打通就能形成一个闭环,教育教学就会很顺畅。在我们的项目中,虽然以老师和学生为核心,但也有针对家长的培训。因为如果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进步而家长还在原地踏步的话,两代人之间就会出现隔阂和不理解。因此,如果这三方能够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上一个台阶。这就是我们理解的教育公益生态。

具体到项目的运作,我们首先是和当地的教育局签协议,然后由教育局和各个学校进行联系。一旦达成合作,我们就会长期在合作学校开展项目,每学期安排专家到学校开展为期两天的教育活动,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目前我们的项目覆盖了北京、湖南、重庆、广东以及内蒙古等省市30余所学校,而且基本都是省级示范高中。今年我们计划覆盖108所学校,这个数字看似不多,但需要很多的工作。未来,我们还会建立一个追踪系统,和学生保持紧密联系,方便及时接收各方反馈。

《公益时报》:很多公益组织,包括企业,都热衷于做教育类的公益项目。就目前来看,您觉得教育公益存在哪些问题?

叶峰:我觉得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有些机构和个人对公益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他们甚至不清楚公益和慈善的界限。我个人觉得,慈善实际上是一种以扶贫帮困为主的行为,这也是慈善的核心;公益则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对概念的不理解会导致公益机构在自身定位上出问题,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最后的结果就是,看到其他人做什么,他就会跟风去做,但他看不到表象背后的逻辑。

另外,一些机构对教育并不是太理解,不知道教育存在什么问题。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在跟其他做教育的公益组织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连应试教育的优势和劣势都不清楚。我担心的是,会有一些人把公益当成给自己人生贴的一个标签,甚至以公益的名义进行炒作,把公益当成一种手段,去为商业目标服务。因此,我们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做公益的决心,二是发心。“决心”决定你能不能走下去,“发心”决定你能不能做好。我们要把公益当成目标来看,商业只是实现公益的一种手段,这样的话就不会走偏。

实现公益和商业共赢

叶峰认为,公益能够推动商业转型升级

《公益时报》:提到公益和商业,您拥有多年一流商学院教学经验,同时在商业领域也非常成功,而且您一直都在参与公益事业,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公益与商业之间的关系的?

叶峰:其实在我的认知里,公益和商业是没有边界的。如果从本质上去看的话,我觉得商业本身就是一种公益行为,因为商业首先为社会解决了就业问题,替每一个员工解决了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此外,如果你的公益行为想要帮助更多的人,就必须通过商业的方式去实现。商业领域谈的是MBA,工商管理;公益领域谈的是MPA,公共管理。而现在我们的公益行业缺少的是用MBA来指导MPA的战略思维,导致很多公益机构在运作上一塌糊涂。公益机构如果没有商业运作,到最后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公益价值。

而且从全球范围来看,很多公益机构的运作主体都是商业机构,没有商业的推动哪会有公益行业的发展呢?这一点很多人都没有考虑清楚。对于公益和商业的界限,大家划分得很清楚,认为这就是两个不同的圈子,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对的。两个行业应该打破界限,融合到一起,但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商业一定是手段,公益一定是目标。这样的话,我们既可以通过公益实现商业目标,也可以通过商业实现公益目标,最终实现公益、商业和社会的共赢。

《公益时报》:对于公益和商业的关系,目前大家说的比较多的是商业对于公益的促进,但您曾经提出公益能够推动商业转型升级。这一点怎么理解?

叶峰: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如果说我们把公益理解为目标的话,那么在商业实践中,就可以把公益当成企业发展的一种商业模式。而我们现在谈的商业模式到最后实际上就是如何通过一种方法论,实现共赢的目标,这个目标既是商业,又是公益,也是社会。如果一个企业把公益当成一种商业模式的话,你会发现他的商业会更加有活力。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可能更容易明白。去年我们做了一件事,就是股权捐赠,等于说是把企业的基因改造了,让基金会成为公司的股东,这样一来基金会也有了一个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础。今后,我们除了为各自的商业目标而战,也会为公益事业的目标而战,我们把公益的目标和个人赚钱的目标统一了。在业务上,我们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和公益挂钩。比如说投资版块,我们会从投资收益中拿出5%,捐赠给公益事业;体育版块,比如我们的戈壁徒步活动,你走一公里我们就捐一块钱;还有自驾活动,只要你参与,我们就会捐108块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们把一家企业变成了由公益主导的企业,但商业目标不会受影响。相反,良好的公益形象和良好的公益基因,能够让企业的美誉度和品牌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公益时报》:您刚刚提到去年的股权捐赠,当时基金会接受了包括您在内的五位股东的股权捐赠。您如何看待这一举措的意义?

叶峰:去年捐赠的股权大概占到公司股份的10.5%(按当前股价计算,超过5000万元)。对于股东来说,我觉得主要有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公益,支持基金会发展;

第二,可以让基金会发展得更快更大;

第三,他们的行为能够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我们也鼓励这些捐赠股权的企业家,让他们的子女在未来投身公益事业。

另外,与现金捐赠不同的是,股权有一个变动的可能性,尤其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股权的价值会越来越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捐赠股权就是让企业、企业家、基金会共同发展。

《公益时报》:怎样能够让员工认可您的公益理念?在运作管理上,基金会采取了哪些办法?

叶峰:首先,作为基金会的发起人,我们每天都在身体力行地为基金会工作。另外,因为基金会本身就是公司的股东,且我们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带有公益成分,所以在职能设计上,我们要求每个人都在基金会兼一个职务,实际上就是双重职能或者多重职能。这种职能设定也符合全球商业管理发展趋势,即组织越来越扁平化,商业的边界在模糊,人的职能在多元化。

我们鼓励员工要有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提出,每个员工每个月要捐108块钱,管理层翻倍,但这完全是自愿的,不强迫。不过,如果员工愿意捐钱,愿意参与公益,就有可能得到更多的晋升和发展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机制让大家明白两点:

第一,员工自身的发展是和社会的发展同步的,当你兼顾这两方面的时候,企业也会给予你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二,虽然员工的捐款并不能为基金会带来多少收入,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种做法可以让公司文化更加深厚,而文化产生的凝聚力会让企业在市场中更有战斗力。

此外,我们的做法也会带动更多股东效仿,进而参与公益。这样一来,我觉得今后不论是从影响力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实际收益的角度来说,基金会都会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29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