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觉得抢了菜贩子生意的巨头们,没有一家赚到钱这事很蹊跷吗?前有同城生活、食享会、十荟团等老玩家,后有滴滴亲自下场做的橙心优选,再到最近创立7年亏损百亿、市值暴跌的每日优鲜,哪位不曾是一方霸主,但哪个又不是因巨亏粉身碎骨?而之所以说这件事奇怪,是因为买菜确实是个既刚需且高频的万亿级市场,同时传统菜场,位置又分散,模式也老旧,完全就是差一家互联网平台来一统江山的模样啊,怎么这生意,人菜贩子能做得,那帮巨头反而做不得了呢?
给我4分钟,给你说清这场生鲜电商大败局背后的逻辑,系好安全带,发车了。
时间回到2014年,互联网+杀进各个行业,当时流行着一句话,叫每个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模式重做一遍,而卖菜这种高频、刚需的性感赛道自然也不例外,彼时的创业者和投资人都认为,年轻人忙着工作搞钱,没空去菜市场买菜,总不能一直吃外卖吧,那么线上下单、送菜上门不就完美解决了这个痛点吗?而且又可以作为电商的一个新流量入口,后面用户再买买面膜,买买手机,那不是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于是,随着风投女王徐新的那句:生鲜是电商最后的堡垒,得生鲜者得天下。中国互联网迎来了大卖菜时代,叮咚、盒马、食享会和各种优选,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足够让所有人疯狂下注,创业者们在前招兵买马,资本们在后只管打钱无论风吹雨打,大家都笃信大力出奇迹,千亿级别的钱烧下去,以亏损换规模,以补贴换用户,霎时间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千团大战。
但钱再多,花起来总得有个说法,起码得让投资人看到有赚的希望吧?于是在众多路线中,有两种模式走了出来,一种是以每日优鲜为代表的前置仓,通过高密度布局仓库来实现一小时甚至30分钟内的配送上门,讲究的是速度优势,另一种是以兴盛优选为代表的社区团购,通过本地冷链运输来实现团购调配,讲究的是价格优势。
看起来都说得通,资本也都买账,但他们却都没想清楚一点,生鲜电商的重点在于“生鲜”而不是“电商”,所以如何保存食物,并且在保证鲜度的前提下尽快送达,才是关键,但这就意味着这个生意的成本将会出奇的高。怎么理解呢?
比如我们拍一条视频,所有的成本是1万元,无论是十个人看还是十万人看,我们的成本都不会增加,反而是越多用户,我们的成本相当于越是递减。但生鲜电商具备这一特点吗?你先想想一辆冷链运输能装下几条鱼、几颗白菜,卖菜本身就不是一个多赚钱的生意,毛利率都只有十几、二十个点,这越多的用户我就需要越多的运输,而物流成本如何能靠一车的菜支撑得住?别忘了还有前置仓的研发和建设费用啊,有人计算过,按每个小区3公里内有个前置仓、服务10万人来算,一座500万人的城市,需要50座前置仓,想要服务全国,那就需要上万座,而19年光是建1900座,每日优鲜就花掉了8亿美元,更别提还有加工、管理、配送人员这些随着用户增加而不断增加的费用了。于是这些生鲜电商的帐很快就算不明白,以至于后来,大家生意越做越大,却亏损得越来越多,并且盈利遥遥无期。
“问题不大吧,人家本来也没指望靠卖菜挣钱”。
没错,生鲜说到底就是一个流量入口,只要用户习惯在我这里买菜了,顺手也能买个手机什么的。但事实证明,这纯粹是想多了,生鲜电商公司们靠撒钱补贴快速拉来的用户没有任何忠诚度,大家就是抱着薅羊毛的心态,今天兴盛优选,明天美团优选,甚至可以同时在几家平台分别买性价比最高的蔬菜水果,然后转身就去某东某宝买别的日用品了。说好的性感模式,说好的万亿市场,到最后不过是大梦一场。
生鲜电商的大败局可以说可惜,但其实又是资本们的咎由自取,因为他们并不热爱卖菜,也不是在改进这门生意的本质,更没有真正想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他们只是在做流量创新,只是在烧钱,只是在抢地盘。我们需要的是前者,而他们提供的是后者,那既然本就是露水情缘,我又为何要对你情有独钟呢?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29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