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高手唐朝,上周回顾自己2015年以来投资洋河的过程,整整9年时间,没在洋河上赚到钱。
那么,为什么没赚到钱?
2015年至2024年,洋河的市盈率从20到14,降低了30%,净利润从53.65亿到100亿,年化增长7.16%,股价从78.95到100,年化2.66%,即使算上分红,后复权价从198到372,年化7.25%
可见洋河的投资收益率跟它的利润增长率基本差不多,市场定价是有道理的。
在2015年以来这一轮白酒复苏周期里,洋河掉队了,业绩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在二次创业两年之后,2023年四季度还出现了亏损,今年一季度也增长甚少。
面对古井贡、汾酒、今世缘、泸州老窖等持续20%以上的增速,洋河的表现让人意想不到,非常失望。
一些持有洋河的投资者,面对这样怒其不争的业绩,已经做出了下周清仓的决定。
Part1复盘洋河的投资,老唐当初真的看错了,选错了吗?
按照2017年,老唐对各大头部酒企过往增速的回测,洋河很明显大幅超越老窖、五粮液、汾酒等酒厂。
老唐信心满满的得出了洋河很快就能赶上五粮液的结论。
站在当时的时间节点来看,洋河过去发展确实气势如虹,有点像这几年的泸州老窖和汾酒。
而且在2012年的行业黑天鹅事件后,洋河复苏最快,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底蕴。
现在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让我回到2015-2017年,看到这样的财务状况,我会选择投资谁呢?
从各项财务数据发展势头、过往业绩来看,很明显选洋河是最正确的。
从当时的角度,如果弃洋河而选老窖或者五粮液,反而是缺乏数据、业绩支撑和逻辑的。
就如同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洋河过往五年的业绩增速等各方面表现,远远落后于泸州老窖汾酒,乃至曾经的小兄弟今世缘。
那么你要是这三年选择洋河,就如同站在2015-2017年,选择过往5年表现一直落后的老窖和五粮液一样,看起来很不明智。
然而后来我们都知道,之后几年洋河掉队了,业绩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其他几家反而增长迅猛,实现了赶超。
但这是事后诸葛亮看的,站在当时,选最能打最抗打的,除了茅台,肯定要选洋河。
唐朝之所以不赚钱,看错后面的业绩,是因为白酒这三十年发展历程,前十年看产能、中间十年看渠道、最近十年看品牌。
洋河在第二个十年,靠渠道取胜,但品牌,高端产品的想先天弱项难以弥补,在第三个十年就掉队了。
而这个大趋势是唐朝没能预料到的,因此他后面几年对洋河的业绩预测,一再过于乐观。
再加上唐朝的投资体系,是合理估值以下就可以买入,因此这些年他对洋河的十几次加仓,大多如今看来并不便宜。
选的股业绩落后,买的又不够便宜,自然很难赚到钱。
洋河在白酒大班级里,就好像一个勤奋而天资中上的学生,当年通过勤奋努力,考到了班级第三。
但等到老窖、汾酒等天分好,但不太努力的学生,这些年也幡然醒悟努力学习时,就有点拼不过,坐不稳探花的交椅了。
Part2唐朝VS散户乙
说到白酒投资,唐朝和散户乙都是个中高手。
2021年茅台高点卖出以前,唐朝长期持有40%以上的茅台,和10%到20%左右的洋河。
散户乙从2013年起,长期单吊老窖。
最终2021年散户乙获利30倍,而唐朝从2014年到2021年只获利7倍。
我最近回看了散户乙当年买入老窖过程中的历史发言记录,发现他对白酒的认识是不如唐朝深刻全面的,对财报的解读能力、对企业信息的跟踪,也不如唐朝。
那为什么最终他的收益远超唐朝,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1茅台vs老窖
先看唐朝重仓的茅台,跟散户乙满仓的老窖比,收益如何。
唐朝和散户乙都是在2013年到2014年的白酒低谷期,分批左侧买入茅台和老窖。
并在2021年白酒高峰期,一个几乎卖光茅台,一个卖了一半老窖换神华,操作都很精准犀利,都很有耐性。
除权价,老窖2013年最低19.12,2014年最低15.55,2021年最高327.66,从最底部买入的话,8年21倍。
茅台2013年最低122.5,2014年最低118,2021年最高2627,从最底部买入的话,8年22倍,略高于老窖。
考虑期间分红,粗略看后复权价,老窖2013年最低490,2014年最低403,2021年最高8010,从最底部买入的话,8年20倍。
茅台2013年最低597,2014年最低576,2021年最高14887,从最底部买入的话,8年25.8倍,也高于老窖。
看实际分红:
泸州老窖2013年到2022年分红:1.25,0.8,0.8,0.96,1.25,1.55,1.59,2.051,3.244,4.225,十年分红共计17.72元。
按照散户乙2013至2014年,从26元买到15.7元满仓,大概18元左右成本价,基本十年分红回本,符合散户乙的选股标准。
茅台2013年到2022年分红:4.374,4.374,6.171,6.787,10.999,14.539,17.025,19.293,21.675,47.821,十年分红合计152.908。
如果那两年投资者从190买到118附近,持仓成本基本也就是150元,也符合散户乙的十年分红回本选股要求。
看来在茅台和老窖的选股中,唐朝更胜一筹。
之所以收益率大幅跑输散户乙,是因为唐朝的投资体系决定了他的单一个股持股上限不超过40%。
虽然茅台的收益超过了老窖,但其他60%的持股,很多跑不赢老窖,所以最终成绩落后。
散户乙之所以收益大幅超过唐朝,
一是他敢全仓压一只老窖,老唐的体系决定他只能压40%茅台,双拳难敌四手。
二是散户乙买得低,忍得住,不等到理想买点不出手。
比如那些年当老窖股价超过50元以后,散户乙就停手不买,不分红复投,因此买入和持仓成本很低。
再比如散户乙2021年18元左右买神华,2023年底以来150元左右接回老窖,1700元以下买入茅台,都是在相对很低的价位买入。
而唐朝对看好的企业,基本是合理估值以下就开始买。
比如2021年以来,他的洋河从193元开始买,腾讯从633元开始买,茅台从1954元开始买,持仓成本较高,因此收益就低一些。
三是散户乙更看重企业的稳定高分红,因此不容易踩雷,唐朝更看重成长,因此换仓多一些,也难免遇到企业增长和情况不符合预期的情况和股票。
对比两位高手,我认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唐朝的仓位配置可学,对企业的深入研究可学,散户乙的低位买入,看中分红、如如不动的思路和心态可学,但单吊一只股不可学。
满仓单吊一只股,成功了自然封神,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大败亏输,比起赚得快,还是活得久更重要。
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散户乙当年投资老窖的逻辑中,也有一些硬伤。
在后来陪伴老窖的几年中,也遇到了很多比如今的洋河更大的问题,如果是换了我满仓单吊老窖,恐怕拿不到2021年。
如今嘲笑老唐,对洋河嗤之以鼻的人,如果单吊当年的老窖,只会跑得更快,绝无可能坚持到2021的大丰收时刻。
2洋河vs老窖
唐朝持仓10%至20%的洋河,2015-2017年表现很猛,但2018年以后业绩开始负增长,老窖则开始加速追赶,最终洋河收益不如老窖。
洋河股价从2013年底的低点36.8元,到2021年的高点268.6元,8年10倍。
虽然不如老窖的8年21倍,但也是年化29%的复合收益率,相当不错。
后复权价则从2013年底的92.9到2021年的1133.7,8年12倍。
洋河2013年到2022年分红:2.01,2,1.8,2.1,2.55,3.2,3,3,3,3.74,十年共计分红26.4元。
对比2013年的36.8元低点股价,还远远回不了本。
主要是2019年之后业绩下滑,导致分红下降。
因此,在洋河跟老窖的8年比较中,唐朝不如散户乙。
当然,茅台是唐朝的上驷,洋河是唐朝的中驷,散户乙就老窖这么一匹上等马。
用中驷比人家的上驷,输了也情有可原。
更何况2017年之前,洋河的发展势头、企业管理等各方面都是强于老窖的,当时唐朝选洋河是没错的。
从洋河和老窖的比拼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
企业是变化的,不要线性外推。
今天强的,将来未必,今天落后的,将来未必落后。
尤其是在白酒这样容错率非常大,头部选手们很难下牌桌的好行业。
Part3祛魅散户乙
本周仔细回看当年散户乙买入老窖时的发言记录,我不由想起了那句话: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现在看散户乙真神,选股准,换股准,持股稳,分红复投、十年回本的股权思维深刻通透。
全身上下都散发着股神的光芒。
但回到当初的时点,其实散户乙也有很多判断错误的地方。
比如散户乙在建仓老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都不知道国窖1573是泸州老窖旗下的品牌。
比如他认为后面高端酒不行了,老窖的优势在于它中低端产品多,品牌多,腰部比较强,遇到打乱仗阶段,这些以往的缺点就成了优点。
比如他认为未来是中低端产品的春天,茅台五粮液这些主打高端的产品,会面临过剩的尴尬,而老窖面对广阔的中低档市场,还能活得很滋润。
再比如他当年线性外推,认为老窖比茅台给的分红多,因此持有老窖会比茅台收益高得多。
实际并非如此,因为茅台成长高,而且分红比例后面也上去了,所以造成持有茅台比持有老窖赚钱。
再比如他认为当时老窖逆势提价是正确决策,实际上后来老窖扛不住市场压力被迫降价,损害了企业的品牌力,导致那两年老窖业绩在同行中惨不忍睹,还不如现在的洋河。
现在回看这些逻辑,当然是错的,但并不影响散户乙在老窖上赚到了大钱,实现了财富自由。
我列举这些并不是为了吹毛求疵,挑散户乙的错。
而是为了说明,即使是散户乙这样的大高手,也会看错行业企业的逻辑,但只要大方向对,并不影响他赚大钱。
投资并不需要全部想对、预测对,才能成功。
即使一时预测错了业绩,只要大逻辑没错,也不必立即换股,不要做季报价投。
Part4现在投资洋河,是否类似于散户乙当年投资老窖?
2013-2017年期间,老窖的表现在一众名酒中垫底。
散户乙当时拿着老窖,会不会有这几年唐朝拿着洋河,眼看着逻辑没错,分红比例高,就是业绩不行的感觉呢?
那一轮白酒复苏中,到2015年,各大酒企管理层,都还一致认为后面是中档酒的景气周期,直到2017年才发现并确认原来是高端酒的春天。
易地而处,面对老窖那几年的惨淡绝对业绩,和在一众酒企中的相对落后业绩,以及当时管理层的种种吹牛、涉嫌利益输送的操作,换了我,我是拿不住的。
但如今的洋河是可以拿得住的,因为它的管理、业绩等方面利空消息都已出尽。
目前唯一的缺憾就是增长低迷,这个可以等等看。
过去几年的洋河,有点像2013~2015年的老窖,业绩惨不忍睹,一众酒企中垫底。
今后三年的的洋河也可能像2015-2017年的老窖,相对同行看不到多少亮点,股价可能也很难提升。
那相似之处在哪里呢?就是业绩都是最惨,估值都是名酒中最低,分红率都是最高。
在2012年的酒企业绩高峰后,老窖2013、2014年业绩跌得最狠,分别下跌-21.69%,-74.41%。
作为对比,茅台不说了,一直保持了正增长,
五粮液分别下跌-19.75%,-26.82%,
洋河分别下跌-18.72%,-9.9%,
汾酒分别下跌-27.63%,-62.95%,
古井贡酒分别下跌-14.28%,-4.02%。
业绩重回新高的时间:
老窖到2018年收入、2019年净利润才重新创新高。
而作为对比,洋河2017年收入、净利润均创新高,
汾酒2018年收入、净利润均创新高,
五粮液2017年收入、2018年净利润创新高,
古井贡2013年收入、2016年净利润创新高。
老窖当年的落后业绩表现,像不像现在的洋河?
洋河如今2023年净利润6.8%,也在一众酒企中垫底。
从今年一季度净利润5.02%来看,今年业绩大概率也是垫底。
老窖当时市盈率最低5.5,市净率2,当时跌的同样很惨茅台市盈率最低8.8,市净率3.2。
如今呢,洋河的市盈率14,市净率只有2.9,其他最低的难兄难弟五粮液,市盈率20,市净率4.8。
当年老窖分红比例50%,酒企中最高,如今洋河分红比例70%,也是最高,而且2014年以来一直都高于50%,分红很稳定。
当年老窖负面新闻不断,比如5个亿存款丢失,比如管理层大吹业绩法螺,结果频频兑现不了,
比如账上一堆钱,却低价增发股份,大举发行债券,比如国窖1573的三千吨产能真假问题。
那么散户乙是如何坚持拿住,并分红复投老窖呢?
他当年的核心选股持股逻辑,我整理如下:
一是从行业来看,酒是古往今来不可或缺的,因此虽然暂时调整,但将来必定会受益于经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是从行业供需角度来看,供给侧中高端白酒供给就那么几家,但需求侧将来必然会回归正常,甚至逐渐增加。
三是老窖核心竞争力没有变,在酒这个行业,核心竞争力就是酒的品质要好,老窖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的国宝窖池,国窖1573已经占住了高端心智。
四是成为高端名酒不易,不但要品质好,还要相当长的时间,有相当多的名人为其背书,因此别的酒想要冲击取代老窖很难。
五是老窖中低端产品多,品牌多,腰部比较强,遇到打乱仗阶段,就成了优点。
而散户乙判断,未来是中低端产品的春天,茅台五粮液这些主打高端的产品,会面临过剩的尴尬,而老窖面对广阔的中低档市场,还能活得很滋润。
六是老窖净资产收益率高达40%,估值超底,分红比例又高,因此股权收益率高,而且非常适合分红复投。
如今洋河也是负面新闻不断,比如股权纠纷、比如张联东官僚气十足,不懂营销,内斗严重。
那么如今如果投资者想拿住并分红复投洋河,核心支撑逻辑可能有哪些呢?
一是洋河的手工班,真年份酒战略,借助洋河的庞大基酒和储能、已经全国化的品牌和渠道,有希望能成。
一旦成了,就能站稳高端,极大提升洋河的品牌力,让现在在次高端激烈厮杀的竞争者难以超越。
二是洋河的酿酒人才团队非常强,比如洋河的品酒师,在第二、三、四、五、六届品酒师大赛上,均摘夺桂冠,第五届甚至一举包揽前十。
最近的首席品酒师大赛中,洋河包揽冠亚军,前十名占据四席。在特邀首席品酒师的比拼之中,洋河占据第一、四名。
这样的顶级人才团队,酿出顶尖好酒,只是时间问题。
而通过十年前的大规模酿酒储酒,目前时间已经站到了洋河一边,手工班真年份酒的出炉,就是洋河人才优势的体现。
从长期来看,消费者是最聪明的,酒鬼的舌头是最灵的。
品牌舆论的扭转,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比如在家电等大众消费商品行业,即使你的产品比别人强,由于消费者更换周期长,很长时间接触更换不到你的产品,就很容易被舆论和广告所引导。
导致即使你的产品性能已经优于同行,在消费者心中可能仍然保留着仍然不如同行的固定印象,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和口碑发酵,才能扭转过来。
但作为酒这样的快消品,消费者在饭桌上经常接触不同的酒,喝过几次之后,消费者自然就会对酒的质量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比如这几年,根据几位品酒达人的判断,洋河的酒质在稳步提升。
以前洋河是广告强,渠道强,但没有高端产品,消费者是非常聪明的,你宣传得再好,品牌力还是上不去。
如今手里有了好产品,再加上洋河的宣传和渠道,很可能能够让洋河的品牌真正强起来,逐步改变消费者心智定位。
白酒行业高端看产能,中低端看营销。
目前来看,中低端的营销和渠道,古井贡、汾酒、老窖、今世缘等众多酒企都已经补上了短板,赶上甚至超越了洋河。
但在高端产能上,凭着过去的庞大老酒积累和强大的人才梯队,目前,洋河的优势正在建立起来,这个优势是其他中端次高端酒企短时间难以赶上来的。
至于这一优势能否真正确立,并深入到消费者心智中,有好产品在手,这只是管理团队的执行力、时间和契机问题。
就好像老窖的国窖1573,当年横空出世,并迅速站稳高端,也是凭借老窖的品牌底蕴和强大的产品力。
三是洋河目前估值最低,分红最高,最近已经上升到70%,ROE虽然在酒企中垫底,但也在20%以上。
很契合散户乙的低市净率分红复投标准,当然,离散户乙十年分红回本的要求还有距离。
总结:洋河的年报和一季报成绩,确实很拉胯,市场确实大多数时间都很聪明,股价已经反应了洋河的落后业绩。
Part5交易思考
那么后面是否要清仓换股呢?
我认为,结合散户乙和唐朝的投资历程对比,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真正能赚大钱的人,能够直面惨淡的年报,敢于正视各种负面因素。
既然要向高手学习,就要认真学,学他们的选股逻辑,学他们的持股定力。
在目前的股价和估值下,我愿意陪洋河再走两年,看看手工班真年份酒的战略能不能做起来,
管理层能否知耻后勇,为自己正名,带领洋河奋起直追,夺回昔日荣光。
行文至此,刚好看到唐朝发文,说因为管理层2月底对业绩说明的诚信问题,要清仓洋河。
以唐朝的影响力,再配合洋河难看的年报季报,可以预见,接下来两周,恐怕洋河要跌跌不休了。
那么我该何去何从?
洋河的负面信息再多,有当年的老窖多吗?
没有。
洋河的业绩如果几年内持续5%增长,我是否可以接受呢?
当前的股价,5%增长+4%以上股息,我可以接受。
洋河未来还有希望重新崛起,重回行业前列吗?
有希望。
下有保底,上有希望,股价足够便宜,酒质在提升,高端产品在放量,我愿意再持有一两年看看,甚至在股价跌到80、70时进行加仓。
唐朝的选股和财报分析能力是顶尖的,散户乙的持股定力和对分红的认识也是顶尖的。
我胆小,又想兼收并蓄两位高手的优点,就注定了我买的股票估值较低。
这也是我去年才开始买白酒的原因,之前都太贵,下不去手。
好股票估值低,必然伴随种种不利因素。
有的是假的,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一时的、不伤及根本,有的是长期的、伤筋动骨。
要想格价买到费司,就必须要有明眼和定心,当然也必然要承担看错的风险。
洋河这块地并未盐碱化,商业模式依然是一流的,一时的业绩落后、管理层的负面形象,还不足以让我清仓。
散户乙面对2013-2017年老窖的业绩落后,管理层的种种负面操作,并未清仓,我也愿意再等待一二。
学散户乙,不能光看到他吃肉时的风光,还要看到他挨打时的定力。
如果等错了,以我的仓位和成本,我愿意承担这个代价。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29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