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什么理财产品赚钱-买理财产品能够赚钱的,从来只有销售人员

快速导读

很多的砖家都会建议投资者做各种所谓高收益的理财投资,美其名曰“抗通胀”。事实上,当你回归理性,你会发现其实所谓的投资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对个人甚至家庭而言作用微不足道。买理财产品能够赚钱的人从来只有一个—销售人员。

所谓的理财产品,只是从主观上能够有盈利

前期看过一篇文章,说什么股市动荡,汇率下跌,原油下跌……最后推荐买保险年金产品,预期收益达4%,而且30年后就可以按月领取生活补贴。

又比如,有些封闭期的理财产品,一封闭就是180天以上,4%年化收益。这些所谓的4%的年化收益,看上去非常吸引人,但是实际上意义并不大。

如果从静态分析,你拿到了4%年化收益确实是不错的选择,最起码能够对抗一部分的通胀,比存定期要好。但是一旦结合猪肉的CPI,结合房价的CPI,再结合M2的自然增速以及个人不断递减的盈利能力,这个4%只是一个账面的收益,根本就是没有意义甚至是亏的。

为什么要考虑个人不断递减的盈利能力?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除了医生,律师,老师这类专业人士外,其它如银行职员,IT从业人员,普通销售人员,随着年纪的增长,学习能力在降低,家庭包袱在增加,那么你个人的整体竞争水平自然也在每年递减,简称个人“折旧率”。

结合猪肉的CPI,对照房价的价格,个人快速的折旧,财富盈利能力如果只有年化4%,对财富增值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

所以,无论你买多久的4%理财,甚至年金产品都无法减轻动态因素对你个人财富结构的不断打击,也就是无论你怎么理财,只会感觉越理财越穷,事实上也是这样。

所以,年金产品4%收益率,或者理财4%-5%的收益率也只是得了个开心,对实际财富增值帮助并不大。你从来没有见过,有人会因为理财而发达,就是这个道理。

个人对财富管理的陋习,让高收益化水

即便以上的观点不成立,你只是让财富简单增值,你已经非常的满足,4%的年化收益确实比存定期要高,但是人性的陋习往往让你的收益化水。

举例,最常见的:如果你存定期有2%的年化收益,你会老老实实吃大排档。但是如果买了4%的理财产品,收益多了2%你会毫不犹豫地豪吃一顿,搞个自助餐奖励一下自己,反正都是意外收益。

结果自助餐可能耗费了3%的收益,最后你只有1%的实际收益进入钱包。这就是大部分国人最喜欢的消费习惯,既然是意外赚了,当然要奖励自己。

如果从消费和个人享乐主义角度看这并算不得是什么坏事,但是如果从投资的角度分析这就是明显的错误方法。

你不应该消费4%,甚至2%的收益都不应该消费,应该复利,继续滚下去滚十年以上。那么这个4%的年化收益才会真正有意义,否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所谓的高收益理财变相是一剂“毒药”。

为什么是毒药?因为他让你的消费上了档次,当你尝过巧克力的味道,就会永远忘不了,心思思去找机会尝巧克力。所以,高收益的理财对于自律性不强的人是一味毒药。而投资小白,正正就是自律性不强的人!

大量的金融知识匮乏,让投资者中伏

比如年金产品,预期30年后能够拿到回报,折算回年化收益率高达7%每年。很多人会趋之若鹜。4%都要抢,7%的产品不就是宝藏吗?这其实明显就是偷换了概念。

销售人员用今天的7%,迷惑三十年后的你。三十年前,1990年越秀区的房价是多少钱?几百元一平米。即便反复复利7%,到今天你拿到手的所谓回报不过是几千元。结合通胀和M2的增长,还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今天的几千元能让你一劳永逸吗?显然是不能。

所以,用三十年后的理论收益去匡算今天的投资,就是骗了很多的小白了。假如你1990年买入天河体育中心隔壁的两套小三房,今天的收益会跟年金产品相比如何?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改革开放才40年,年金产品在国外有100年历史,有多少人在1990年开始买保险年金产品?根本无这样的案例可以让你做参考,同样30年的你绝对不能用今天的公式倒推需求。

总结

1. 理财是必须的,但是不要期望太高。如果不能够坚持复利滚,任何所谓的高收益都是一剂毒药。

2. 理财只能让你免贫,不能让你致富。致富的只有销售人员。

3. 静态学知识,但是要动态看趋势。世界毕竟是动的,你的财富无时无刻都在“变动”。

4. 理财产品是维生素,年金产品只是猪骨汤,努力工作才是消炎药!

胜手金句

理财文章可以骗流量,但是不要骗人。

图片/网络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29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