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车帮
只为爱车的你!
踢车问答
踢车帮的小伙伴们
本周《踢车问答》的5个问题已到
有请踢车夏东来为大家答疑吧!
踢车问答第307期,火速戳开收听!
本周入选的5个问题如下
问题 1
易舟:夏老师您好。在现在如此卷的新能源车市,Model Y的销量却长期霸榜。近年来那么多新势力和传统大厂分别推出那么多新能源SUV车型,到目前没有销量上能比得上的。夏老师您如何看这个现象,或者说Model Y的产品力就是强吗,以至于市场上同价位那么多国产品牌产品无人可比?
答:Model Y现在胜在品牌力强,产品力也有优势但已经不如品牌力优势大。品牌与产品的问题之前我讨论过。就价值来说,产品价值属于“经济基础”,品牌价值属于“上层建筑”,它们合起来构成了一款车的整体价值。
通常一款车产品周期在8年左右,特斯拉的车型产品周期很可能更长,因为它在实现产品价值和品牌价值方面非常成功,使市场承认它的产品技术具有数年的领先优势,那么它就可以比其它品牌的产品周期长出几年。但量产的产品,在不进行换代的情况下,改款程度是有限的,这就相当于盖房子,地基保留,上面的房屋改建。改建的房屋由于地基不变,其样式和总体结构不太会发生大的变动。
随着竞争车型的追赶,自然产品优势就减小了。不过,品牌优势是一种由用户确认的观念,这种在人脑中形成的观念里非常关键的成分是“信念”。信念就如同信仰一样,一旦确立,极难更改。因为它极大程度上免除了人们再去做大量理性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做出判断的脑力劳动。如果人们相信购买特斯拉品牌是电动车里水平最好的品牌,购买Model Y不会出错,且看到它事实上具有很大市场占有率和销售份额时,为什么还要保持怀疑,还要去费力研究那些其它产品呢?特别是绝大部分用户并非汽车发烧友或者行家,做这种研究还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知识不对称性,而难度很高。此外,特斯拉具备相对低成本和高利润率的显著优势,它总能在感受到竞争对手压力时,通过适时调整价格争得先机。
要说产品力,我想关键是在制造方面的效率,也就是高产出低成本。当然,在三电系统方面,电池、电机和电控,特斯拉的技术领先性尽管有所缩小,但并没有消失。
问题 2
老男孩:在今年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日系车在中国市场可以说每况愈下!因本人供职于广州某车企配套厂家,也很强烈地感受到了职场的危机,想让夏老师谈谈对日系车的未来有什么样的看法?
答: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必然会发生市场占有率的转移。也就是从进口车、合资车,向本国品牌车型的转移。这种转移必然是具有替代性的。份额高的外资品牌的份额下降,一些份额低的外资品牌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这一现象又会首先从大众化的品牌开始,并且向高档品牌推进。
当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发达和活跃的汽车产业时,就不能再用国别来做讨论问题时的划分依据了,而应该具体企业品牌具体分析。你会看到,不管是来自德国、日本的、韩国的、法国的、英国的、意大利的等等,其实竞争的胜负都只是与企业自己的经营管理相关联,而与国家的关系没有那么直接。就来自日本的企业来说,也是企业实力、市场规模、经营效率等要素起主要作用。我的建议是关注企业效率,并以其全球规模和经营业绩为参考,再辅以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技术实力。
所有这些车企在中国的合资公司,都经历着市场份额的显著下降,并且有加速化的趋势。但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讲,目前的状态是几乎没有赢家的,因为最激烈的一轮淘汰赛才开始进入高潮。国产品牌同样痛苦,甚至更为痛苦,因为从企业利润角度衡量,合资企业多半只是利润显著下降,而国产品牌多半是亏损。但毕竟中国企业无退路,外资品牌有。所以,他们会更倾向于以常规的商业思考模式看问题:如果无利可图,就撤出。在中国市场以本地生产本地销售形式存在的外国品牌将减少。一些较小型的品牌会选择进口方式。大型品牌会更多利用中国高效率的制造为全球市场供应产品。
平分股权的合资企业模式已经因时因势而变了。外资品牌都会谋求控股和独资的存在方式。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无论外资品牌企业还是本国品牌企业,都是头部的存活概率高。
问题 3
对方正在输入…:夏老师 ,现代城市停车和通车设计已经不适配当下用车和停车(尤其是停车位,大多数都占用非机动车车位和机动行车道,停车和行车的安全性都有隐患)。城市停车位不够用 ,机动车每年都在增长,就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吗?
答:这就应该是一个不停地去解决却永远都不会被完全解决的问题。它的真正定义不是“问题”,而是“发展”。假如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越来越不拥堵了,那很可能会是个坏消息:长期人口净流出,导致城市进入衰退。这个逻辑有些类似电脑,它每一次提升了芯片算力和存储,推出新型号,不久就会被更新了的软件塞满,然后又必须继续升级电脑,升级芯片。这样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汽车保有量迅速提高。城市就要扩大面积,升级道路,添置停车场。这种整体的扩张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而持续,直到有一天扩张停止并陷入收缩。所以,对于交通拥堵、停车位不够用的问题,如果只求“根治”,不看全局,就很有可能会采用自我伤害的手段,主动地用行政手段去阻止城市的发展,甚至故意伤害它。
合理的方式是把城市当成芯片来看待,不断用技术手段升级它的算力和内存,去顺应,促使它发展,而不要遏制它,“卸载”它。
问题 4
:请问夏老师怎么看,上汽被迫失去MG印度公司的控制权和股份,诸如此类火中取栗的中国投资很多,夏老师还是觉得印度值得投资吗?
答:我对在印度投资的事儿并没有切身体会,也没有实际接触过这个业务,所以没什么发言的资格。只是上汽MG出让大于50%股份给印度的合资方,这属于是一个企业达成的交易,那么既然成交了,说明是双方都同意。这不排除某种压力或者是来自当地政府或政策面硬性的要求,只是这种商业模式我们并不陌生。
中国的合资企业当初也是这样建成起来的,而且我们的汽车行业基本上都是从这种模式开启的改革开放。这就是一种交易,所谓交易,就是各自开出条件,假如双方接受,就是用自己的资源跟对方换取了想得到的利益。我们用这个方法放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当我们要进入别国市场时,也接受了这样的方式。
从这个事件当中,我得不出诸如“火中取栗”之类的结论,也不能看明白印度值不值得投资。
问题 5
前程朤朤:夏老师您好,想请教一个困扰我许久的问题,您认为普通家庭买家用车的花费应该占家庭年收入的多少合适?是半年?还是一年?还是两年?请夏老师以专业的角度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谢谢!
答:我认为比例尽量偏小一些好。购车是纯粹私人的事,因人而异。不过,其中存在一条逻辑线,就是经济增长的预期。从国家层面,我国每年GDP增长率呈现减小的趋势。如果家庭收入的趋势与此相符,那么购车开支所占比重就应该考虑控制在较小的范围里。假如把购车的开支定为年收入的一倍甚至两倍,除非知道自己的收入会高速增长,否则就是不明智的。因为势必造成财务负担过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汽车是一件生活消费品,它应该与人的整体生活品质相称,也就是说,它是“行”的消费品,应该与衣、食、住等等生活其它方面消费同等水平。把全年收入都用来购车,而且还是整个家庭的收入,势必造成生活拮据。这种拮据能换来什么呢?是值得深思熟虑的。通常以超比例付出购买汽车的人,会把这视为一种投资,期待这辆车能为自己带来必要的收益。例如,用它直接运营赚钱;用它改善形象,提高跑业务的成功率等等。如果都不是,只是日常消费,那么就应该平常心看待。
在个人生活的圈子里,大家互相都了解经济状况。过度消费对周围人产生的作用,负面多半会大于正面。
本期踢车夏东给大家的问题
小米SU7公布了价格,你觉得定得怎么样?有没有产生“想买”的感觉?
上期问题的精彩留言
上期交流问题:
小米SU7要上市了,你对它的价格区间预估是多少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小米SU7要上市了,我对它的价格区间预估是20-30万。雷军刚开始下场的时候,芯片的价格和现在比,相差了得有一千倍吧;然后就是碳酸钾,22年左右下订单电池,那时候大概是50-60万一吨,现在是10万,起码差了有几倍了。所以现在这第一辆车,成本劣势肯定有的,所以价格肯定便宜不了,可以亏钱卖车,但肯定不能亏太多。等熬过第一辆车,活下来到第二辆,可能就能享受到当前的成本优势和行业发展红利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
我估计是自从上次小米的技术发布会之后,来试探市场对价格的摸底,特别是雷总特意在采访中是什么9.9万是捣乱的什么14.9万和19.9万都是开玩笑。到现在也有一段时间了,因为可能发现用户对价格的预期和他们讨论的定价有差异,在这段时间里应该是整个小米汽车团队在做迅速的调整,比如减掉一些配置拉低入门价格。预告是28号公布价格,现在也有很多所谓的外泄“官方”价格海报我觉得都不太真实,有可能价格跨度会比较的大,在20.9999-32.9999之间,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定一个最顶级的版本加多3到4万块钱。
@马驹子
小米低配应在20到25之间,高配在30以内.
@WHL
有MEGA定价过高前车之鉴,我是雷军的话,价格定在20至30万之间,最好25万之内。可惜我不是。
@公交旅
小米SU7感觉应该在22-32之间。瞎猜吧 。
@沐芽
既然对标Model 3 ,卖得不能比Model 3贵,又要比Model 3看上去极具性价比,所以盲猜22.9-31.9万,这估计是友商压力下调价后的情况,最早可能24.9-34.9万。
@Hhhhh
起步价应该25左右,这个区间竞争比较激烈。
@平凡的小草
小米SU7车长接近5米,轴距3米,已经是中大型轿车的级别了。根据一些同级别尺寸接近的对手的定价,再结合网上看到的,我个人预估的价格在28万到40万之间,如果车型比较少顶配在36、7万左右,考虑到未来的优惠空间和小米的要盈利的状况,这个区间我个人认为比较合适。
@走走看看
现在小米很痛苦。我认为它的价位区间就应该在25万上下。
@陈留
低配没有800伏,应该18.8-28.8,再高估计难存活,毕竟大多数人都觉得小米进军汽车界是来拉低新能源的售价,撑不起高价。说真的,就这个价要我选,我也买零跑C01,价格便宜,保有量也大,希望雷军是来搅局的。
@隐隐于山
SU7应该在22-33万之间比较适合,价格再高的话会比较尴尬。30万以上可选的车型太多了,而且很多还是国人喜欢的SUV。30万以内应该是有市场的,小米是第一款上市车型,输不起,必须得开门红。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29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