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在家里搞点副业-对不起,我是给方方写信的高中生的爸爸,有几句话想说……

从没想过孩子的一封信会引以如此轩然大波,本想过几天就风平浪静了,但看到这封信引起的连锁反应如此强烈,我觉得作为孩子的爸爸,我还是需要站出来说几句话。

首先,我要诚挚地给方方老师道歉。方方老师,请您原谅孩子对您无礼的冒犯与不尊重。孩子有错,作为他的家长,是我的教育失职。

其次,我要给大家道个歉,对不起,没想到孩子的一篇文章挤占了大家太多的关注与宝贵时间。

前些天孩子拿了个文章让我给他看一下,因手头工作忙,我就口头上答应了下来,文章一直没来得及看。结果前天孩子告诉我说他写的文章火了,一看那阅读量,我高兴坏了,我从心底里为孩子高兴。他老爸一直以“文字工作者”自居,然而老爸的文章最多的阅读量才“5500”,少的时候才几十,而一个16岁的毛头小子写出来的文章阅读量竟然达到了几百万+,这让我这个“文字工作者”的老爸无地自容。

然而,当我看完文章第一段时,一腔怒火已经油然而生。我压着怒火,强迫自己看完整篇文章后,我毫不犹豫地给了孩子一巴掌。

我一直觉得我的孩子有礼貌,有教养,尊敬师长,我也一直给孩子传递“尊重与诚实”“以心换心,与人为善”“换位思考”,致力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德才兼备、有独立思想的建设者。然而这篇文章确实将我的这些“价值传递”击得粉碎。

我这两天开始反思,孩子的问题出在哪?

说实话,我也是从这次疫情才开始认识和了解方方老师。我之所以称“方方老师”,是因为方方老师是一位长者,是我从事文字工作的前辈。我想不管一个人对“方方日记”持什么态度,但起码对于长者与前辈,我们首先要给予尊重。

我是从“方方日记”开始认识方方老师,我没有与方方老师见过,也没与方方老师有过交流,但是我却养成了每天看“方方老师”日记的习惯,很多时候甚至都要等到午夜“方方日记”更新并看完后才安心入睡。

经过孩子的这件事,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会每天都要看“方方日记”,有的时候甚至是坚持等到午夜更新?

今天这个问题我有了答案。疫情期间,尤其是疫情初期,武汉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甚至是绝望。没有太多的途径能了解到武汉的真实情况,“方方日记”成为了我了解这次疫情下武汉人民真实生活的“一扇窗”。除了看“方方日记”,我还经常与我武汉的同学、朋友聊天,虽然我帮不上他们,但我担心他们,关心他们,希望他们尽快摆脱疫情,回归正常生活。

然而,这个假期孩子是怎么过的呢?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手的生活,唯一与之前不同的区别是无法出门。所以他闷在家里可以看看书,看看电视,玩玩游戏……

苦难没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永远做不到感同身受。准确地来说,这次疫情初期,武汉人民那种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助与失去亲人的那撕心裂肺的痛苦,那种切肤之痛,那种痛彻心扉,没有身处其中,我们当然无法真切感受。作为一个孩子,他更是完全感受不到。他更理解不了“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句话。他没有看到刘智明院长离去时,他的妻子和同事撕心裂肺的痛哭;他没有看到武汉中西医医院门口,那个追着殡仪馆车悲凉地呼喊“妈妈,妈妈”的那个场景;他也感受到常凯导演一家四口相继离去带来的那种痛苦却又无力的冲击……

所以看到整篇文章中他那狂妄的语气与傲慢的讽刺,我实在忍无可忍。我打他不是因为他发表的观点,而是因为他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这种“毫无教养”的行为我不能容忍。

细细反思,孩子没教育好,责任在我。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平时因为工作忙的原因,给孩子的陪伴太少。白天单位忙完工作,晚上在家还要坐在电脑前,加班搞副业,争取多点收入。我们忙着挣钱,忙着还房贷,忙着给孩子争取一个好的起点……也不是我们贪财,只是一套最普通的孩子衣服也要大几百,一节课外辅导也得两百起,一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费用基本就是我们一个人的收入。

其实,这应该是我们这辈人最真实的画像。从某种程度上说,说工作忙确实是一个借口。但我们不可忽略的事实就是,我们确实是在被生活推着走,甚至是“压”着走,我们没的选择,只能摆好“生活的姿势”被生活推着走。

这次孩子的这件事给我提了个醒,也给那些忙着挣钱的父母提了个醒,或许我们有比挣钱更重要、更紧迫的事要做,我们要多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培养了。

说起价值观培养,我忽然觉得心虚。回想我的个人发展历程 ,在我的概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非黑即白,所有人的动作都应该“整齐划一”才对。直到我工作后的第七个年头开始,我才慢慢有了自己的思考,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的动作都整齐划一。去世的李医生也说过“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在孩子的观念中,所有人的动作应该“整齐划一”才对,所有的人都应该“说一不二”,就跟那时的我一样。

我也一直有看到,“方方日记”下不同声音的呐喊与嘶吼。我想,这是一个健康社会的表现。我们每个人要学会包容。我们可以去争论,可以去辩驳,但没有任何理由去要求别人与我们一致,更没有理由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我们首先要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利,然后我们有选择看与不看的权利。

所以,请学会接受这个社会的“多元性”,而不要一味强求“动作上的一致”。

“方方日记”给我们记录了疫情之下武汉地区真实的社会百态,很多武汉人民在疫情的痛楚下发不出声音,或者无力发声时,“方方日记”成了他们一种释放痛苦的渠道,我们没有理由去进行苛责,更没有理由要求他们禁言。

说实话,孩子的文章中有些观点让我内心“堵到不行”,准确地说,有些观点我们有些相悖。今天我也想借此机会说一下我的看法。

1.民众认可与国际认可。说实话,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指挥下,这次疫情我们迅速控制住,将其影响控制在最小,全世界为此惊艳与欢呼。经过此次疫情,我们的民众对我们的党和国家认可度更高了,对我们的制度更加自信了,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地位也更高了。与某些无赖、出尔反尔的国家相比,我们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更加得以彰显。

2.社会治理与民众自觉。这次疫情控制得好,除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与指挥,还要得益于我们的基层治理与民众自觉。1月20日,国家卫健委发布1号公告后,我一直在担心,马上春节拜年,病毒将会快速传播。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除夕,到了正月初一,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真的就像“按了暂停键”那样。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这么大跨度的转换,离不开我们基层一线准确有力的宣传与严防死守,更离不开我们民众在大灾大难前的自觉意识。反观现在意大利民众对政府苦口婆心宣传的不以为然,我想我们应该为我们基层一线的人员和每个民众点个赞。当然,我们也承认,个别人员工作方式方法粗暴、蛮横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但这些“杂质”不会破坏我们对基层一线的认可。

3.民众舆论与国家响应。这次疫情期间,我们发现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那就是,针对几次大的社会舆论,国家都及时做出了响应,而且都是从国家层面直接进行调查与督导。就像前段时间“一切都是假的”那声呐喊,国家和地方也立马作了回应,这说明我们的政府在正视问题,直面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才是最欣慰的。然而,有些人可能还会说,那为什么国家还没有调查武汉初期的“疫情真空”,别担心,时间问题,我们的党和国家会给我们最真实和最有说服力的答案和说法,该担责的担责,该处分的处分……

4.个人与社会。疫情是个显微镜,一些原本平凡的医护人员因为义无反顾的“逆行”与无私无畏的付出被我们铭记。同时,疫情也是面照妖镜,照出了太多的“妖魔鬼怪”,有的人卖黑心口罩发国难财,有的人倒卖爱心捐赠,还有的人趁机以权谋私……其实,社会就是这个样子,注定既有“君子”,也有“小人”,但你要相信“君子”远比“小人”多得多。

5.现在与未来。疫情之前,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对现实生活有所不满,我总想步子迈得再大点,生活过得再好些。然而现在,我的要求很简单,给我一个正常、安稳的生活,我就会倍加珍惜。再不抱怨堵车,因为那才是安居乐业;再不嫌人山人海,那才是国泰民安!如果现在可以让我摘下口罩,走在阳光和春风里,带着孩子,约三两好友,一起去公园踏青,那阳光刚好,微风不燥,自由而烂漫……

所以,让我们不要再计较那些“一还是二”的无谓争吵,静待口罩摘下,出门踏青的那天的到来吧!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29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