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
1、选择有身故责任的重疾产品(确保拿回本金)
比如泰康的乐安康,30岁男性,30w重疾+30w身故+6w轻症(可以赔付3次),一年保费为7470元
2、选择没有身故责任的重疾
达尔文,30岁男性,30w重疾+7.5w轻症(可以赔付3次),一年只需要4665元
现金价值
这款产品比其余的消费型产品不同,现金价值是逐年增加的,其实从第27个保单年度,也就是被保险人56岁的时候,保单的现金价值就已经高过所交保费。如果不考虑货币时间成本和利率,可以完全当成一款返本型产品。
如果到100岁,非重疾身故,现价也足足有26w,带有身故责任的重疾产品也仅仅差了4w
于此同时我们每年用多交的2803去投资,每年存2803,连续存20年,如果以最低的年利率3%来算。到第20年其实本金+收益就有7w多了,更不用说是40年,50年后。
用理财的方式,去购买重疾险
第一、把保额做足,用最合适的价格买到最足额的重疾险
第二、不要贪恋返还型的产品
第三、合理利用现金价值,非重疾身故记得要还现价
第三、用多余的保费合理理财,增值储蓄
80%
了解过保险方面应该有听说过分红险,那么分红险真的能分红么?那它是理财,还是保险呢?
一、什么是分红型保险?
属于理财类并具有分红功能的保险产品。分红险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以后,将上一个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的方式,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人寿保险。
所以,分红险的本质是——寿险,额外加一丢丢的红利。
二、分红从哪里来?
买基金的钱都让基金经理拿去买股票了,那么买了分红保险的钱去了哪里呢?这就要了解三个率:
A、死差率:死亡人数较预期的少,产生的盈余;
B、利差率:投资收益高于预期,产生的盈余;
C、费差率:管理费用较预期的少,产生的盈余。
以上三个,是保险公司赚钱的基础。
即“分红险的可分配盈余来源于保险公司假设的死亡率、投资收益率和费用率与实际的差异。”是不是有点绕?
翻译成白话文:买这个保险的人多、死的少、投资他类赚取的收益,减去运营基础成本后的钱。
也就是说,当实际投保人群的死亡率比假设的低,或者实际投资收益高于假设的收益,保险公司就赚钱了!这些差异就是给你分红的基础资本,即=分红险可分配盈余的主要来源。
三、能分多少呢?
按照原保监会规定,保险公司每年至少应将分红保险可分配盈余的70%分配给客户。注意这个词——可分配盈余。
保险公司的总收益 – 税务成本– 运营成本– 股东收益– 业务员佣金等=可分配盈余。
而这个最后的金额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数字”,只有保险公司知道,最后做出来的报表,参保人是没有话语权的,所以,人家想分多少,就分多少。
所以,从上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分红型的保险,并不是一定会分红的产品。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对它趋之若鹜呢?
大抵是两个原因:
一、想赚钱又想有保障
单一的买保险,投入进去,万一没有发生事故,那不是白投保了么?都抱着一种“占两份”的心理,想要有点收益,最少当个存款咯。之前邮政储蓄就和平安出了一款分红储蓄类的保险,存5万元,然后附送一个“意外险”,这个保险的保障范围来说,含金量是极低的,只有几种在保范围内,很鸡肋,只能是银行吸引存款的一种噱头。
二、不会理财
以为保险和理财是一回事,其实理财的范围很广,而保险是在理财内的一个分支,不会理财,就想着赚点存款收益,把保险当成理财,既失去了正常的理财收益6-10%的普遍性,也失去了保险的全面覆盖性。
三、这里给大家一个保险的购买顺序,以及一些小贴士:
1、选择保险时,第一要考虑的是较高的保障,健康保险>意外保险 > 定期寿险 > 健康险 > 补充医疗险 > 分红收益类
2、收入不稳定家庭/个人,非常不适合买分红险;
3、以“存钱”为基本理财模式的家庭,应主选1年以内的短期险;
4、理 财 > 保 险,保 险 ≠ 投 资。选择合理收益预期的投资,用赚的钱再去买保险。
5、那么,什么家庭适合买分红险呢?
钱很多,险种已经很全,不缺钱,闲钱随便买买赌分红~
最后 你买了吗~
————————— END —————————
限 时 特 惠: 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一年会员只需298元,专属会员社群,免费资源无限下载,每周更新会员专属资源 点击查看详情
站 长 徽: 402999666
暂无评论内容